张国忠:教干部吃亏 带群众致富
他,创下“共和国村支书之最”,连任65年次次全票当选;他说:最难的学问是吃亏,干部能吃亏才有权威;他把一个要饭村变成了首富村,为此三次放弃转为国家干部的机会,他就是张国忠——
俗话说:“宁率一军,不领一村。”说的就是村务的繁杂与管理的难度。
从1949年担任茌平县冯官屯镇小杨屯村支部书记至今,65年来,张国忠次次全票当选。
在他带领下,曾经的“要饭村”变了大模样——经过持续多年的改造,“只收蛤蟆不收庄稼”的红土涝洼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聚宝盆,创造了“平原农业开发的新模式”;又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的过渡,建成集孵化、饲料、养殖、宰杀、冷藏、熟食、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大型贸工农龙头企业,产值达4.7亿元,利税达2100万元。
村子富了,村民搬上了楼,得到了实惠:免收水电暖气费,免交车船使用税,免收有线电视费,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助300元……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小杨屯人实现了“八免一补”。
张国忠一辈子不识字,却在一个个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抉择,带领小杨屯村级班子在发展的潮流中勇往直前,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选一个好的带头人,建一个好的基层班子,保持班子的稳定性——这句话,浓缩了张国忠大半生的智慧,也是他对做好党的基层工作的忠告。
自力更生的拼劲
1961年,小麦亩产5斤,小杨屯40名村民被“饥跑”。张国忠下决心“拔掉穷根”,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1964年,小杨屯向国家交粮17万斤,人均贡献聊城地区第一
1947年秋,张国忠在一片高粱地里宣誓入党。这庄严神圣的一幕,至今仍镌刻在他的脑海里。从此,他对党的信仰便熔铸在血液里,燃烧在生命里:“哪怕天塌地陷,对共产党的心也永不变!”
1948年,张国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一心抓经济,一心想着让群众告别饥饿,过上富裕的日子。
可是,这一切谈何容易!小杨屯历史上就是个逃荒要饭村,当地有个顺口溜:地多不打粮,年年闹灾荒,辛苦干一年,一顿吃个光。
即便在张国忠当选村支书10多年后,村上穷困的现状也没有大的改变。1961年,小杨屯村800亩小麦,平均亩产5斤。秋季的收成一样惨淡:地瓜干等平均亩产还是5斤。
不走,就得挨饿。为了解决吃饭问题,40名村民去了曲阜做新社员。说是“新社员”,其实就是“难民”。“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咱这是干的什么啊?”张国忠深深地自责。
穷思变。
惨烈的现状,让张国忠下定决心:拔掉“穷根”,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
变则通。
1961年起,张国忠带领干部群众挖渠修路,打井植树……这一干就是25年。
旱了有水浇,涝了有沟排——小杨屯慢慢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曾经“只收蛤蟆不收庄稼”的涝洼地,变成了“看路一条线,看地方成片,旱涝保丰收,连年做贡献”的聚宝盆。
1964年,小杨屯迎来了农业发展的第一次大飞跃:当年向国家上交17万斤粮食,人均贡献全聊城地区第一。这一年,全村每人分到500斤粮食;这一年,前往曲阜的“难民”陆续回乡,并当即领到100多斤麦子。
开挖主干渠10条,修路19公里、大小桥涵50多座,打机井20眼,植树10万棵……张国忠主持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小杨屯人在之后的几十年间持续获益,迎来了农业经济的持久发展。此后,这个村粮棉生产一直遥遥领先,成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聊城人均贡献粮食第一村”。
勇立潮头的魄力
65年来,张国忠带领小杨屯人实现了“两个不掉队”:干部不掉队、经济发展不掉队。目前,小杨屯村人均年收入2.5万元,稳居全市首富位置
想在经济上致富,先得从思想上“致富”。
张国忠不识字,这对他是个很大的挑战。为克服这一困难,张国忠通过听广播、看电视、拜老师、交朋友、参加会议、请人读报等形式了解国家大事,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并总结出了“学习的三不体会”:不学习就不能提高,不学习就不能解放思想,不学习就没有方向。
因为善学,张国忠思想解放,有工作思路,有致富办法。他主导的种植模式改革,让小杨屯迎来了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国忠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对传统种植模式来一次革新——通过对农作物进行多类型、多品种、多形式的间作、混作、轮作、套种,变单一种植为十几种作物的立体种植,创造了一年“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种植模式。1989年春,中科院专家来到小杨屯,称他们创造了“平原农业开发的新模式”。这一年,小杨屯人均收入3000元,是当时全省农民平均年收入的5倍。这一年,张国忠被推选为全国劳模。
张国忠“拔穷根,栽富苗”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中国科学院专家学者多次到小杨屯参观考察,赞誉小杨屯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找到新思路、好办法——这是时代弄潮儿的本色。
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新形势,张国忠经过多方调研,把目光盯在了养殖业上。
1993年,村党支部引进800只鸭苗。为打消群众顾虑,张国忠自己认养了200只,当起了“鸭司令”。家里三间房子鸭子占了两间,冬天鸭子不爱动,年近七十的张国忠和老伴日夜不停地给炉子添炭,还要赶鸭子活动,甚至有一次因煤气中毒差点送了命。老伴哭着数落他,张国忠却说:干部干部,难事险事就要先干一步。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只鸭子出栏后,每只净赚两块多。这让张国忠坚定了信念:小杨屯也要搞市场经济。1994年,他带领村干部建起了填鸭厂和冷藏厂,并逐步形成了如今的小杨屯鸭业集团总公司,带动周边三县十几个乡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小杨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第三次飞跃,成为全国农村工作的一面旗帜。
带头吃亏的信念
“吃亏经”是张国忠的立身之本和人格之源。他说:世界上什么学问都好学,最难学的是吃亏;要当个好干部就要学会吃亏,不怕吃亏
当干部首先学吃亏,学吃亏就有人跟随;当干部必须能吃亏,能吃亏才会有权威……在小杨屯村上的墙上,写着张国忠总结的“吃亏经”。
张国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工作几十年,因公出差开会无数次,从来没报销过一分钱差旅费;国家给他1000元奖金,他如数交到村里;政府给他10000元“特殊贡献奖”,他给集体修了柏油路……可以说,张国忠是“吃亏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当干部要先学会吃亏。“吃亏精神”是张国忠立身行事的法宝,任农村党支部书记65年来,凭着“吃亏经”,他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群众心目中,张国忠就是“领头雁”“主心骨”。
正因为张国忠不怕吃亏、甘于吃亏,组织、群众、领导才信任他、重用他:如今89岁高龄的张国忠,多次请辞未果,依然身居“领头羊”位置,创下“新中国年龄最大的村支书”纪录。
带好班子的执着
一人不变,全村不乱。作为小杨屯的“领头雁”,在每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抉择的关键时刻,张国忠都带领村民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一个好的村支部书记是什么样子?出主意、想办法,调动班子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农村应该抓好什么?建好领导班子,做好公共积累……
农村的两个“硬事”是什么?班子建好,发展搞好。
……
这是张国忠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每一个问题都离不开“班子建设”。
之所以如此重视“班子建设”,张国忠深有体会。
改革开放35年来,小杨屯的村级班子始终保持了稳定性:老班子成员不掉队,新班子成员干劲足。
每一次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张国忠都带领他的村级班子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立场,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守住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张国忠带领下,小杨屯村干部“三反”没有反下去,“四清”没有清下去,“文化大革命”没乱下去,三中全会“大甩弯”没有甩下去(没掉队)。
在班子建设方面,张国忠说:“当好村支书一要下决心管住自己,管住自己等于管住全村,一人不变,全村不乱,还要管住亲人与近邻,管住少数人等于管住多数人。”
基于这一信念,张国忠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动摇,坚持带领群众致富不动摇,坚持抓党的建设不动摇。
在张国忠带领下,小杨屯有了一个坚强的村级班子。班子成员始终奉行“劳模精神”,念好“吃亏经”,并成就了堪称传奇的“小杨屯现象”:
小杨屯党委副书记刘长城,过去承包16亩地,一年收入2万多元。1994年被任命为鸭场负责人,他毅然退掉承包地,拿着每月200元的工资,夜以继日地扑在鸭场事业上,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如今,刘长城正忙着四处找项目、谈合作,为小杨屯的发展努力奋斗着。
小杨屯党委副书记周桂香曾当选县政协委员、省妇代会代表、“全省三八红旗手”,在山东省从基层干部中招考公务员时,她与县里另外3名“村官”一起考上了公务员。“要不是在劳模身边待着,也考不了那么好,全是劳模影响的吧。”周桂香十分谦虚,她说自己能有今天,是坚持学习“劳模精神”的结果。
爱乡爱民的情怀
劳动不变,经济不沾,党风不偏——几十年来,张国忠坚持这个“三不”原则,一心扑在小杨屯治穷致富的事业上,三次放弃转干机会,每一次都理由充分
曾经有一批转干指标,张国忠排在第一号。他说:小杨屯还没干出啥名堂,自己一拍屁股走了,心里愧得慌。
后来,张国忠在信用社兼职,又有一个转干指标给了他。他说:小杨屯正在拔穷根栽富苗的节骨眼上,我一走群众不就松了劲?
1978年,茌平县委换届,上级决定让他担任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张国忠说:小杨屯跟俺连着筋连着肉呢,俺不能离开!
就这样,张国忠先后三次放弃了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的机会,不离村、不离土,一心扑在小杨屯治穷致富的事业上。
“要干一辈子,不干一阵子;要做社会主义的实干家,不做社会主义的评论员。”张国忠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深知村民能享受“八免一补”,靠着就是鸭业集团这棵“摇钱树”;他深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发展产业才是村子发展的出路。在这样的思路下,小杨屯就地实现了三个转变:农村就地变城市,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民就地变工人。
如今,小杨屯建起了敬老院、幼儿园,建起了全市一流的村级文化中心大楼,并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建起了图书室,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120户居民住进了“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凉气(空调),做饭有沼气,洗澡有温气(太阳能热水器)”的新楼房。得益于这“就地三变”,小杨屯村民在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一路飞奔。
做公益事业,为村民谋福利,张国忠不忘“根本”:科学发展经济,壮大集体产业,建设幸福新农村。他认为,违背这个逻辑,谈村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一句空话。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小杨屯人正围绕新农村“十化”目标而努力:精神文明化、干部服务化、农民知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科学化、住房标准化、信息高速化、道路硬面化、街道照明化、贸工农一体化。
(记者 张颖 王帅 通讯员 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