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20名大学生村官将赴广东培训
本报讯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聊城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座谈会上获悉,23日至27日,我市四个县的20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将在广东接受免费培训,类似培训在我市乃至我省都属首次。
据了解,此次我市从莘县、冠县、阳谷、东阿四个县中选拨的20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中,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只有22岁,在5天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既能接触到广东先进地市快速发展和坚持扶贫开发经验,也能在座谈中交流各自在村工作的情况,同时还能学习到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和思路,以及农村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的内容。中国社科院和中央党校的教授、学者还会向大学生村官授课,以便让大家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内容。
聊城市老促会会长荣向林表示,我市如今有冠县、莘县、阳谷、东阿四个县16个乡镇的351个村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截至2012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2.59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5.2%,聊城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扶持。今年以来,市老促会多次到省和国家老促会、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和省扶贫办等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支持,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免费培训我市部分大学生村官,就是其中一项重点扶持项目,该项目在我省也是唯一的。
荣向林表示,此次培训由中组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实施。经过市老促会和市扶贫办严格筛选的这些大学生村官均为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任职村的村风、民风相对较好,有可发展的路子和一定的可开发利用资源。经过培训后,这些大学生村官将能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思路,立足当地资源和条件,推进产业化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记者 赵宗锋 通讯员 刘均国 题召伟)
■新闻延伸
一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这一年
在昨日召开的座谈会上,除了轮到自己时作了简洁而实在的发言,25岁的大学生村官王公鹏一直安静地坐着。
戴着一副眼镜,中等身材,王公鹏的脸上还有着几分书卷气。
2012年8月,刚从重庆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的王公鹏,经过考试成为东阿县鱼山镇范坡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如今一年过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收获了很多。
从折腾到安心
“得让老百姓知道我的存在”
“那是刚从学校回来的第二天,听说村官招考,觉得是个机会就报了名。”谈到去年报考大学生村官时的情景,王公鹏说,其实当时自己想去北京闯荡一番,但父母并不希望他离家太远。
王公鹏家住东阿县城,但在小学四年级之前,他一直在农村的老家生活。长久以来,老家给他的印象都是封闭而落后,而在他去年来到黄河北岸的范坡村,他发现,老家的情况还是要好多了。
“范坡村找不到几座新翻盖的房子,有些稍微能看上眼的房子,大都是10年前盖的砖房。”王公鹏说,那时村里甚至找不到能买东西的地方。
因为离家有20多公里,入村初期,他在村里居住,冬天寒冷的时候,屋子里的水盆里都结冰。
这样的条件,显然难以让王公鹏安心。“刚开始的时候,真是待不住啊,好在村里有村村通的公交车,我便忙完一天的活儿后尽量往家跑。”王公鹏说,不过后来他觉得在家与村子之间来回折腾也不算个事儿,“除了居所的邻居,村民们都不认识我,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得让老百姓知道我的存在。”王公鹏说,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让他渐渐安下心来。
从安心到操心
让百姓得实惠的互助社为他加分不少
安下心来的王公鹏,觉得应该多做点什么。
他自制了一份村情民意调查表,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当时做这份工作,也是为了了解村情民意,便于以后开展工作。”
有着257户人家的范坡村有1026口人,耕地1569亩,人均1.53亩,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农作物只有小麦和玉米。
接受采访时,以上这些数据他随口就能说出来。王公鹏说,这就得益于他当时进行的那项调查。
不过,一开始的入户走访并不容易。“很多村民不认识我,也就不大愿意答理我。”王公鹏说,他后来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就找到各队的小队长,让他们带着自己去。
因为要了解的情况比较细致,这样的调查,持续了近一个月。
2012年10月份,王公鹏开始为村里跑扶贫资金互助社的项目。
县扶贫办、县民政局、县质监局……为这一个项目,王公鹏没少跑了腿,终于,在今年3月份,范坡村的扶贫资金互助社正式运转了。
这个互助社其实类似一个村级银行,省扶贫办为其注资30万元,村民们又凑了5.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村民购买农资时如果需要借款,可三户联保从互助社中一次性最高借款5000元,一到两个月还清,每借一元钱,每月的利息为一分钱。
这样的互助社,能为一些村民解燃眉之急,就在前两天,村民老刘因为家里地多,买化肥需要2000多块钱,便到互助社借款3000元。
不过,最高5000元的借款限额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很多村民认为,5000元太少了,没法启动大一点的农业项目,不过王公鹏咨询相关部门发现,根据规定,5000元已经是最高额度,这样的一个标准,其实也是为了降低运行风险。
为了保证互助社的资金都能用到实处,互助社严格要求只能本村村民借款,且只能用于实体经济。
“很多外村人头脑灵活,许诺的利息也高,但我们不敢借给他们,这也是怕他们用于放高利贷等。”王公鹏说,因为把关严格,该互助社至今未出现一笔烂账。
在跑互助社的项目中,王公鹏没少跑腿,没少费心,这也让他在村“两委”负责人心中加了不少分。
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军等对他的评价是:认真仔细,肯吃苦。
对操心到有信心
他希望从外地同行那里学到更多
不过,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那么一帆风顺。
村南黄河边有个叫二滩的地方,有几十亩地是村里唯一的非基本农田,村民承包下来种了很多白杨树。王公鹏觉得单纯种树有点浪费,他想让村里再收回来发展“林下经济”搞养殖,但因为村民要价高而作罢;王公鹏还想在村北的一块地方联合20户村民建一个标准的养猪场,也因不少村民反对而一时难以开展。
不过,在王公鹏看来,这些小挫折都不算什么,就像市老促会会长荣向林在座谈会上讲得那样,不在农村摔打几年,不了解基层的情况,就不能成长为合格的基层干部,也就无法对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进村一年多,王公鹏如今的工资是1302.7元。
“也就是刚够吃穿吧!”王公鹏说,这不但与很多在家务工的高中同学没法比,更让他在重庆的不少同学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
就连当时一心坚持让他在家的父母,如今也有点不满意他的收入了,因为这点工资意味着他以后找媳妇都不太容易。
不过,谈到在村里的工作,王公鹏依然信心满怀,他告诉记者,如果村里能有合适的地方搞养殖,他肯定还会扑下身子专心干这一块儿。
“就按一亩地每年收1000斤小麦和1000斤玉米来计算,除去化肥和其他成本,一年下来也就是挣1000元钱。”王公鹏说,他给不少村民都算过这笔账,希望能在村里发展特色养殖,带动整个村子富裕起来。
让他欣慰的是,村干部对他的这些想法都很支持。
谈到此次赴广东接受培训,王公鹏充满了期待,他说希望能去看看那些先进地市同级别的村官是怎么干的,希望能就此打开思路,进一步配合村干部带动村民致富,早日摆脱贫困村的帽子。
(记者 赵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