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山陕会馆看楼南墙外侧发现大王庙遗迹

发布:2013-1-20 13:59:06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在山陕会馆南北亭和看楼南墙外侧,有一处明显的邻墙拆除的痕迹。聊城市博物馆的刘保哲说,此处痕迹是解放初期拆除大王庙时残留的石灰印迹。大王是治水功臣的化身。

    附近的老居民说:“大王是水中的‘精灵’。过去,附近百姓常以香火敬奉大王,祈盼其能保佑河道平安,广大民众免受水灾之患。”

    庙宇:河岸不止一座 此处独具规模

    说起大王庙,刘保哲侃侃而谈:“过去,凡有河流处基本都有大王庙。因‘大’字又念dai音,所以在有些地方也称其为岱王庙。”据称,运河聊城段上就曾有多座大王庙,仅闸口至山陕会馆段就有三座。

    其中一座位于闸口南、运河东岸,距离闸口七八十米,清末俚曲《逛东昌》有诗为证:“前面来到闸口上,往南看是大王庙……”

    第二座大王庙位于大码头、河堤的外侧。馆驿口街最南端上坡路段原有一个“三眼井”,该井南侧就是大王庙。而馆驿故址位于大码头北侧。清宣统二年(1910年)《聊城县志》中曾记载:“大王庙,在东关馆驿前河岸。”刘保哲说:“运河文化博物馆存有的‘大王庙碑’,正是这座大王庙的遗存。”

    第三座就是山陕会馆南邻的这个了。《山陕会馆置买园地契碑》上曾有会馆四至的记载,其中就有“南至大王庙”之句。

    “这座大王庙坐西朝东、面河而立,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庙宇。其院落广阔,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7米,院内有大殿供奉大王。”刘保哲在遗址处指点着说,“从墙壁上的石灰印迹看,这是大王庙内西屋的北山墙遗迹,这个西屋应该就是正殿。”

    “看楼墙壁上的灰缝未作细致处理,由此说明看楼应比大王庙建造时间晚。据我分析,大王庙应在乾隆之前就存在了。”

    传说:大王原是小蛇 惯于堵决显灵

    关于大王,刘保哲曾作过研究。据他介绍,大王属于河神,各地的大王并不完全统一,有的属于神话传说,有的则由治水官员神化而来。

    “过去有《大王谱》,全称是《敕封大王将军纪略》。大王之外,还有将军,将军同属水神。”刘保哲说,据该书记载,“大王”有金龙四大王等6位,“将军”有65位。大王均为治水的功臣,而将军皆属守河有功的人。

    他说,大王的法身是水蛇,其形体较小,一般为身长10厘米左右、头有“王”字的金黄小蛇,它龙首蛇身、精光四射,令人不可逼视。而将军的法身则为粗而长的水蛇,长50厘米至80厘米。论及地位,大王要比将军的地位高很多。

    传说遇到运河发大水而出现决口时,人们都到大王庙焚香祈祷。填堵决口过程中,若出现了小水蛇,都会被认为是神驾莅临,官员及民众必然会演戏祝贺。因为大王出来,是堵口成功的预兆。但若填堵决口时出现了将军,则会被认为是堵口失败的不祥之兆,所以两者所代表的意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传说有一年小堤口开口子,人们在堵口子时发现了细而短的小蛇。后来,决口很快被成功填堵上。”一位老居民回忆说。

    大王出现后,人们将红纸铺在木盘上,放于地上,烧香下跪祈祷、迎接不止。被接的大王则会慢慢爬上木盘,长不盈尺的金黄身躯盘绕于盘中,被送往大王庙里供奉于香案中间。

    唱戏:一旦治水成功 答谢何等虔诚

    “据说,运河决口堵住之后,人们都要到大王庙献祭或演戏以示祝贺,并表达众人对大王的无尽感激之情。”刘保哲说。

    大王庙前戏台高搭。唱戏开始前,要先去迎接大王。几人抬着上放盘子的方桌,由唢呐乐队引路,一路吹吹打打地来到汤汤河边;然后把盘子放于水边,鸣炮奏乐,最后祷告之:“大王治水有功,百姓感恩戴德,请您前去看戏。”

    待一条小蛇爬入盘中,再次鸣炮奏乐,护送大王来到庙前神棚中,并摆供、烧香、叩拜。

    戏班的抱单人前来神棚里为大王请安,然后亮出戏单,立于大王面前,毕恭毕敬地道:“请大王点戏。”

    刘保哲继续说着为大王演戏庆祝的情形:“待盘中小蛇高昂起蛇头,抱单人会用手指一一指示戏单上的戏名,当指到哪出戏时,见小蛇点了头,就当作大王所点之戏。随后,抱单人回去报告,掌班便安排演出。”    

    原古城区一位九旬老人说,他小时候曾隐约见过在大王庙为大王唱戏庆功的情景,“热闹非凡”。(文/图 延晓平)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