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献血没能挽回战友的生命 从此他每年都会献血
李云强今年43岁,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勘察一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为人勤恳和善的他工作兢兢业业,单位大厅的光荣榜中,他的名字和照片赫然在列。不过,很多同事不知道,这位皮肤黝黑、体格健硕的朴实男人还是一名无偿献血公益人士,自2007年转业回到聊城后,李云强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义务献血1-2次。
首次献血:
抢救亲如兄弟的战友
李云强的老家在阳谷县定水镇坡里村,很小的时候,李云强的爷爷奶奶就告诉他,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就在他的故乡阳谷坡里爆发。老一辈的革命故事在他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19岁时,他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吉林省通化梅河口市某部队,如愿成为一名士兵。
在当兵的前四年,李云强在部队日复一日做着辛苦的日常锻炼,身体变得结实而强壮。一直到当兵后的第四年,李云强对献血没什么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1995年10月,刚刚收割完玉米,李云强所在的修理连接到指示,到一偏远地段进行光缆施工。
因为工程繁琐,连队派出60人,乘坐一辆解放141卡车,浩浩荡荡奔赴施工地,所有人都没有预想到,这次施工隐藏着一场噩梦。“当时负责开车的战士是一位新手,加上路不好走,在一处拐弯的地方,卡车突然失控了。”
车辆侧翻后,车上的战士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和李云强非常要好的刘春来伤势严重,被送到附近的医院紧急抢救。
经过医院检查,刘春来是内脏出血,需要紧急输血,但医院血库的血液不足了。当时,李云强也受了轻伤,但一听到战友需要紧急输血,他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就要献血。经过血型测试,李云强和其他两名战友的血型与刘春来相符,都是B型血,符合献血条件。
“刘春来是河北唐山的,距离我老家阳谷不远,我们俩还在同一个宿舍,平时亲如兄弟。”李云强说。
抢救持续了五天五夜,但由于伤势严重,23岁的刘春来还是离开了。
终生献血:
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处
虽然第一次献血没能挽回战友的生命,但李云强却没有停止献血的步伐。在当兵的几年里,他又陆续参与献血数次。
2007年,李云强转业回到聊城。随后被分配到聊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工作。
一次散步时,李云强在百货大楼看到一辆献血车,上面打着条幅说血库告急。想到战友的离去和在部队献血的日子,李云强走上献血车,献出400毫升血液。从那以后,每年献血1-2次,成了他的习惯。
“咱没有别的特长,就是身体好,希望能对社会做一点贡献。”工作后,李云强坚持游泳锻炼身体,体格一如既往地好。记者注意到,他最近的一次献血记录是在今年2月24日。
“献血对身体基本没什么影响,还会促进血液循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在李云强的影响下,他的家属和亲朋好友也开始无偿献血。“只要身体还健康,我打算一直献下去。”李云强说。
(记者 赵迪 许金松)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楼上垃圾包骚扰行人 高空抛物何时休?
- 聊城高唐:“醉侠”睡在马路边 民警帮忙送回家
- 力促两路早日通车 聊城公路项目进度加快
- 直击“车轮上的不文明”
- 聊城:欠条上写着七万五 却被判还三万三
- 小区毗邻商城 门前道路变窄时常拥堵居民烦心
- 培训学校中途解散 聊城16岁男孩无奈放弃求学生涯
- 高唐“城乡记忆工程”记录城市变迁留住乡村记忆
- 调动积极性释放正能量 聊城市多措引爆创业热潮
- 阳谷政府采购精细化 节支1.07亿元
- 聊城部分学校结束高三体育测试 考生大都顺利过关
- 聊城:2200余退役士官喜转新岗位
- 2011年聊城财政支出174亿 民生支出占六成
- 聊城临床输血实现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
- 老人购物中奖无处寻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