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场上的“答卷” ——中国石油大学、聊城大学国防生首届军事比武见闻
前不久,古运河畔的山东聊城,中国石油大学、聊城大学举行了首届国防生军事大比武。
国防生比武比出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答卷”。
集体打擂检验协作能力
这次比武,除战术基础、400米障碍、武装越野等课目彰显国防生个人军事技能外,班组结合的集体打擂项目,让人印象深刻。
聊城大学“铁拳队”受命执行清除小股敌人任务时,一名队员未对周边情况判别清楚便急于出手,忙中出错暴露了目标,全队任务被判失败。
赛后复盘,团体精神、协作意识在大家脑中扎根:“之前考核出现失误,只影响个人成绩,这次比武则是一人不慎、满组皆输,哪个环节薄弱都会让整体断链。”
“集体打擂检验的是国防生组织指挥、临机处置和团队协作能力。”驻校选培办副主任吴慎宝说,这次针对国防生量身打造的5个团体比武项目,都要求各参赛队始终按规定人数集体组队参加全程考核,期间任何一名队员如果不能按标准完成规定内容,都将影响集体的最终成绩。
随着团体比武项目逐渐展开,选手们不再我行我素、单打独斗。每个项目开始前,队长都要根据队员特点科学合理分工,同组队员也细细讨论制订详实策略。比武中大家配合默契,表现可圈可点。
特色项目定型思想底盘
“沂蒙六姐妹”“艰苦长征路”“抢险救灾”等一个个特色浓郁的项目,给这次比武赋予了新的内涵。
作为这次比武的重头戏,“艰苦长征路”课目要求参赛的6名队员以侦察尖兵班的身份,战斗着装,负重25公斤背囊,在10公里地域内定向奔袭,完成通过染毒地带、卫生与救护、实弹射击等课目考核。
那天,雨后初晴的道路泥泞不堪,队员们每迈一步都要比平时消耗更多的体力。比赛进入最后三公里冲刺阶段,大家呐喊着冲向目的地。
眼看就要到终点了,突然一个身影轰然倒地——国防生任健利晕倒在了终点线上。苏醒过来的他告诉记者:“比赛还剩两公里时我的双腿就失去了知觉,但我一想到当年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面临恶劣条件仍能势如破竹般冲破敌人层层围追堵截的场面,我浑身的每个细胞仿佛都被激活了!”
如何引导国防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这次比武为驻校选培办提供了探索和尝试的机会,也帮他们打开了思路。
打仗标准设计比赛规则
走下实弹射击场,国防生王高超垂头丧气。在刚刚结束的考核中,一直以来成绩稳居优秀的他,5发子弹只打了37环。
规则的改变是失利的最大原因。“此次实弹射击,不仅有时间限定,而且安排在武装奔袭后进行,剧烈的心跳、杂乱的呼吸和不停颤抖的手,打乱了原本熟悉的节奏。”面对成绩,几位意外折戟的射击高手心有不甘,但话语中却也涌动着浓浓地兴奋劲儿:“相比以往四平八稳的射击考核,这次同样枪响靶落,带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实战体验!”
置身比武场,记者感触实战化氛围俯拾皆是:比武课目临机确定出场顺序,临机设置多种情况,临机更改竞赛规则;80%以上的比武内容,国防生都需在披挂战斗着装的前提下完成;战斗装具携带必须符合实战要求……
诸般良苦用心,使国防生们得到了预料之外的收获。不少国防生坦言:向实战化要求看齐的从严施考,虽然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但对实战化训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