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抗日英烈:为抗日散尽家财 手使双枪斩恶锄奸
王绍军和张春芝讲述烈士王登明的事迹。 记者 王文波摄
9月30日,是全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在聊城这片热土上,生活着无数热血儿女。
战争岁月,为了争取民族自由,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战死疆场、马革裹尸。
近日,聊城晚报记者采访到了“柏江队”队长、烈士王登明的后人。
王登明为了抗日救国,毁家纾难。身为武工队队长,他胆大心细、手使双枪,斩恶锄奸。
在进行抗日宣传的归途中,王登明被杀害,年仅29岁。为了纪念他,1946年,冠县人民政府在大张庄建立了“登明完小”。
父亲希望他行医
他却成了武工队队长
王福增去给日本小队长看病,儿子王登明陪同前往。胆大心细的王登明,趁机杀了日本小队长。王福增却没有逃出来,落入敌手。
这件事情,是王绍军听爷爷的老战友、村里的老支书王宗武说的。在王宗武的叙述中,王登明“胆大心细,使双枪”。
王登明的父亲王福增在县城坐堂行医,是附近有名的中医。
几个孩子中,王登明念过几年书。但他没有继续行医,却加入到抗日救国的大潮中。
王登明,冠县贾镇王辛庄村人,生于1910年。1935年初,王登明同村的共产党员王维群回乡教书,以教员身份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两人经常一起谈心。
1936年秋,王登明经王维群介绍入党。入党后,他在王辛庄村党支部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向村民传播抗日革命道理,宣传党的主张。
“七七事变”后,为抗日救国,王登明积极活动,通过各种关系筹集枪支,组织抗日武装。
1938年秋至1939年春,王登明和本村一带的共产党员一起,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农、工、青、妇等抗日救亡团体,并开展抗日斗争,使附近的十几个村庄成为抗日根据地。
王登明逐渐成长为抗日中坚力量,先后任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
1939年7月,冠县县委在斜店乡吕屯成立了县委武工队,由王登明任队长。这个武工队,就是鼎鼎大名的柏江队——当年7月14日,鲁西北地委书记张炳元(字柏江)被杀害。
王绍军,王登明的孙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现在,在聊城市旅游局工作。小时候,他听奶奶讲了不少爷爷抗日的事迹。
他说,奶奶告诉他,那次爷爷杀死日本小队长后,亏了当时曾祖父是很有名气的中医,在县城“人缘广”,又花了很多钱,才安然无恙地回到家。
为抗日毁家纾难
他背着家人卖地换枪
王登明家当时其实比较富裕。
王绍军的奶奶许贵荣也是名共产党员,为抗日做了不少贡献。
王绍军听奶奶告诉他,这个富裕的家庭,因为王登明毁家纾难,慢慢家道中落了。
那时候,钱往往放在缸里或者罐子里,然后埋在院子、灶台下。王登明当然知道这些埋钱地点。
家人不注意的时候,王登明就把储钱的缸或者罐子扒出来。有时候,家里的牛或者粮食,他也拿了出去——这些钱物,不是买了枪支弹药,就是给武工队队员买饭吃。
而武工队为了隐蔽行事,有时候在坟地里开会,有时候,队员只能捉蛇吃。王绍军说,奶奶亲口告诉过他,武工队队员把四五条蛇绑到腰上。为了生存,这些东西,都成了武工队队员的口粮。
虽然王登明还“造了假像”,伪装成家里遭了盗窃的样子,但他的母亲很快就发现了此事。
王绍军说:“爷爷不仅从家里拿银元、牵牛、背粮食,有时候还背着父母偷偷把地卖了。”
他的母亲知道之后,并没有说什么。“她知道,儿子的做法是对的。要抗日,就不能光顾自己的家。”王绍军说。
身为县委委员、县委战争动员部部长的王登明,还是柏江队队长。在抗日救国这条道路上,他一往无前、毁家纾难。
他带领柏江队,围城转战、惩治汉奸,保卫县委、封锁资敌人员入城,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对稳定和发展冠县的抗日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王绍军说,虽然家道在那时候慢慢中落了,但看着抗日形势如火如荼,家里的人“没有说二话的”。
为保护英雄骨血
躲到坟地里也受尽酷刑
张春芝是王登明的儿媳妇。她说,婆婆看电影的时候,只要看到关于审讯的镜头,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失声痛哭。她知道,婆婆被敌人审讯过,心里有阴影。
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武装,1939年8月13日,王登明以走亲戚为名,一个人骑自行车去进行抗日宣传,发展抗日武装。
不幸发生在回来的路上,王登明被受到打击的反动分子包围枪杀。那一年,王登明年仅29岁,而他的儿子,即将出生。
王登明牺牲后十二天,儿子出生了。呱呱坠地的婴儿象征着新生,但这时候,王登明家已经“家破人亡”——由于受到敌人通缉,王登明的两个哥哥远走东北;其他人也不敢在家住了,东躲西藏。
“为了保存英雄的一线血脉,刚生完孩子的奶奶也不得不东躲西藏”——这个亲戚家住两天、那个亲戚家住三天。最苦的时候,甚至躲到坟地里。
最危险的一次,她已经被敌人抓住。万幸的是,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被王福增接走。
为了打探出孩子的下落,敌人对她用了很多酷刑。“双手反绑起来,吊起来打。”这些经历,都是婆婆亲口告诉张春芝的。
后来,党组织联系到了他们娘俩,他们受到了党的保护和照顾。“我父亲就是在党的关心下成长,并且读了大学的”。王绍军说。
张春芝说,他和丈夫从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同学。“他身体不好,上大学时就把胃切除了一部分。这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继承烈士精神
今天的生活是烈士用献血换来的
1986年,王登明的警卫员王富林等人,比着王绍军的样子给王登明画遗像。得知自己的样貌很像爷爷,王绍军心里非常自豪。
王登明被杀害后,引起广大群众的震动。1939年9月底,赵健民率领筑先纵队第三营,在群众的配合下,一举摧毁了敌人,活捉了杀人凶手。凶手后来在冠县贾镇被枪决。
为了纪念王登明,冠县县委于1940年组建了“冠县登明抗日游击队”,调王登明的战友张金铭当队长。1946年,冠县人民政府在大张庄建立了“登明完小”。
虽然没有见过英雄,但是王登明的精神时刻影响着他的后人。张春芝今年76岁,曾经在冠县民政局工作,正好在优抚科。而对于烈士遗属,她有发自内心的感情。
王绍军现在在聊城市旅游局工作。他说:“爷爷为抗日捐躯,父亲由党培养长大。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由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继承烈士的精神,珍惜生活,积极努力工作。”
(记者 王文波)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筑牢粮食安全的水利保障
- 聊莘路路面本月中旬基本完工
- 多哥一半店铺卖临清蜡染布 巴西5万棕油基地属于冠县
- 聊城舌尖“秘境”在民间 美食承载的情感是秘境之魂
- 聊城城区房价基本保持平稳运行
- 聊城市级机关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
- 市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拓宽龙山西街”,市规划局答复称——道路已做规划正待改造施工
- 聊城高中招生:“潜力学校”引人青睐充满希望
- 开门炮成扰民炮 聊城市民呼吁文明燃放
- 大年三十吃水饺 聊城市民依然最爱韭菜馅
- 宋远方参加茌平代表团讨论 强调明确目标任务推进科学发展
- 时隔14年 发泡餐具重回市场
- 冯思广烈士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聊城人首次获此殊荣
- 产城一体 融合互动 聊城力促农民“进城生根”
- 聊城救助模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