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90后女大学生捐造血干细胞救人(图)
于代玉的老师在于代玉床前念患者的感谢信。牛瑞超 摄
2014年3月10日上午,她躺在省立医院的病床上,救命的170毫升造血干细胞从她纤弱的体内缓缓流出。
体重只有47公斤,却要挽救一个85公斤的大哥哥,这就是21岁的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二年级学生于代玉,用行动书写的聊城第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故事。
爱心 47公斤女大学生为85公斤“大哥哥”捐造血干细胞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王磊说,去年6月27日,在市红十字会与聊城大学联合组织的“关爱白血病患者,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宣传采样活动中,于代玉采集了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一名志愿者;今年1月9日中华骨髓库通知,于代玉造血干细胞血型与一白血病患者配型初筛相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聊城大学学生处的帮助下,联系到于代玉并做捐献再动员。
让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感动的是,小姑娘二话没说,当场同意捐献!
1月17日,中华骨髓库再次抽取10毫升血样进行高分辨分型确认;2月10日,高分辨结果经患者主治医师分析确认后反馈市红十字会,可安排志愿者进行移植前准备;2月12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于代玉在市体检中心进行了全面身体检查;2月24日,中华骨髓库下达采集造血干细胞计划,定于同年3月5日至3月12日在山东省立医院采集造血干细胞。
3月5日,在王磊看来,不仅仅是学雷锋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更是水城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日。
因为当天,于代玉收拾妥当起程赶往济南省立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而就在2013年的3月5日,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杜磊也躺在省立医院的病床上捐献造血干细胞,成聊城第5例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3月6日到3月9日,于代玉经过每天两针的动员剂注射,3月10日上午,于代玉已经具备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
陪床的周秀玲老师说,打动员剂的前两天,于代玉有点不适应,吃饭不太好,但精神很乐观。
经过4个多小时的捐献,第一次捐献顺利完成。因为于代玉体重只有47公斤,而远在江苏的陌生患者体重约85公斤,因此于代玉也许还要进行二次捐献,不过须等待患者医院的通知。
准备 为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她没告诉任何人
在于代玉的老师周秀玲看来,于代玉是个乐观自信、非常直率的女孩子。凭她的性格,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应该早就被同学和老师知道,而事情偏偏不是这样,于代玉自从接到通知到起程前两天,都没将这一信息透露出去。直到3月4日,市红十字会将“聊城市红十字会荣誉会员”证书递到她手上时,老师和同学们才知道这件事并为其竖起大拇指。
于代玉表示,从小就害怕打针扎针,第一次接到通知时,她感到自己彻底“中招”了,“不过为了救人,怕打针也得上啊”。比起挽救一条生命,身上挨扎两下又算得了什么呢。
为了坚定自己捐献的决心,她决定不向周围的人说,尤其身边的同学。一方面她怕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怕自己被当做正面典型传来传去。
看似外表柔弱,但于代玉在学校里却是个运动健将,她参加学校的冬季越野5000米比赛时,当时参赛的有200多人,她冲进了前十名。
于代玉说,在她接到通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她感觉自己的身体还行,也没特意增加营养,只是多运动,主要是让身体更加强壮一点,以便输出的造血干细胞是健康的。
背后 她家受到过帮助,因此她总想找机会回报社会
其实,于代玉家境并不好。年近花甲的老父于景柱生活在茌平县胡屯镇北于村,生母杨希荣是四川汉中人,3年前因精神分裂症走失,至今杳无音信。
父母就于代玉这一个独生女,为了供养她上大学,老父亲只得拾破烂挣钱。正因家庭极为贫困,家里的房子还是残联资助盖的。
尽管如此,但于代玉刻意回避自己的家庭状况,一点也没向老师和同学透露过。在老师看来,于代玉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并且乐于助人。去年,在申请贫困助学金时,按照正常思维,一般都会将自己的家庭状况写得比实际略差一点,而于代玉没有那样做,而是将自己的家庭状况写得比实际略好一点,这样她就没能拿到最高额的贫困助学金。于代玉说:“最高额的贫困助学金的名额自己腾出来让给别人,也算是一种爱心吧。”
今年春节期间,学校老师的一次家访才真正了解了于代玉的家庭贫困状况,对这个女孩,老师由衷地敬佩。周秀玲说,正因于代玉的家庭贫困,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帮助过她家,这让于代玉记在心里。这也是于代玉总想找机会回报社会的原因。
谈及捐献造血干细胞,于代玉说,她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救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也是跟被捐献者的一种缘分,自己回报社会的一次机会。
“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也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瘦弱,但小姑娘自从接到通知后始终没说一个‘不’字,这是最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感动的地方。”王磊说,于代玉是全国第402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全省312例,聊城第9例,也是聊城捐献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恩人:你好!当我查出患有白血病的那刻开始,我的人生彻底发生了改变,无情的病魔把原本健康的我和幸福快乐的家庭推向了恐怖、无尽的深渊……谢谢你,让我有了再一次活下去的希望;谢谢你,让我有机会再一次走进社会;谢谢你,让我有机会重新回到亲人的身边;谢谢你,让我有机会可以重新扶起那痛苦不堪的家庭。”3月10日,当老师在于代玉床前小声念通过领取造血干细胞大夫转来的白血病患者的感谢信时,于代玉眼睛湿润了。
于代玉告诉记者,她别无所求,只有一个心愿,就是通过这件事能找到2011年10月5日走失的妈妈杨希荣,希望40多岁的母亲能早日回到父亲身边。
(记者 陈金路)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水果销量猛增 价格上涨
- 前5月聊城用电总量112亿千瓦时 节电任务2535万千瓦时
- 千里走徒骇:博平镇有个渔村
- 聊城首届网络文化博览会召开 网吧转型升级成为业内共识
- 聊城一夜入夏 未来两天最高温将突破30℃
- 聊城男子买“电话吸费机”发财先被骗了六千块
- 聊城:两百残疾人家庭得到无障碍改造
- 聊城市民观赏和品尝无公害水果
- 聊城荣膺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 聊城市区初步形成“15分钟健身圈”
- 聊城:60名高中生获救助 12名教师获奖励
- 聊城大学今年本科录取7982人 人数为历年之最
- 聊城一小区墙体雨夜脱落 业主爱车砸出个洞
- 聊城:贫困家庭接连遭遇不幸 半百妇女上工地干零活
- 聊城发现黄种人首例A204血型等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