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他帮二百位家乡妇女家门口上了班

发布:2014-2-28 8:08:06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工人正在干活.JPG

服装加工厂工人正在工作。

  村里有了企业,不用外出再给别人打工了。

  在山东莘县的张寨乡主卜营村和朝城镇的刘菜园村,村里的妇女们如今都有了“正式工作”。

  每天按时上下班,晚上不耽误回家看孩子照顾老人,这样的工作让长期在家里无事可做的妇女们高兴地合不拢嘴。

  而拿着工资按时上下班的生活在2年之前她们想都不敢想。

  她们说,这还得要感谢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田立海。

  一个人的梦想:打工二十多年回家创办企业

  说话干练有思路,穿着得体大方,如果你不听他仔细拉,你根本没法想象这个中年男人连初中都没有上完。

  忙完手里的最后一批活,田立海打开了话匣子。

  田立海今年44岁,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十几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天南地北跑了不少城市,吃过亏上过当,当然也正是这些,才为他以后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田立海还是一个比较顾家的男人,如果不是迫于生计,他恐怕不会走出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外打工多年的田立海在十年之前就有了在家乡办企业的想法。

  可怎么办,办什么样的企业呢?尽管有了想法,但对于这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村人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

  十多年的时间,他有针对性地在外地做了一些尝试,一遍打工一遍学习,一遍自己摸索门路。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以及在外多年的生活经验,让他回家守着老婆孩子办企业的想法越来越浓。

  每年过年回家,细心的田立海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过完年,家里的男人都跑去外地打工,妇女们在家闲着没事干,自然而然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就相当多,这让他有了办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想法。

  看到了希望,走南闯北又考察了一番,两年之前,他扔掉了手头还算稳定的工作,下定决心回家创业。

  找地方、找贷款、组织员工,2012年,他和朋友三人建设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众富服装加工厂迎来了第一批员工。

  “众富”这个名字还是他亲自起的,很明显,这里面藏不住他的心思,那就是让大家都富起来。

  而事实上,在农村办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招不起来人,资金运转困难,田立海第一年的创业路并不顺畅,他明显地感觉到在外打工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有很大部分都不适合老家的情况。尽管这样,他和朋友还是一步一步,咬牙挺了过来。

  一群人的改变:农村妇女成了朝九晚五上班族

  田立海清楚地记得当初第一年招人时的情景。

  他和朋友专门雇了一辆面包车,安装上了大喇叭,印好了宣传单,挨个村挨家挨户地去宣传招工。但即便这样,很多家里的妇女也怕他们是骗子,不敢轻易相信他们。

  于是他们先把自己家里的亲戚拉来,把架子先支起来。好不容易招满了工人,客源又成了问题。但凭借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田立海很快引来了第一批订单。

  可有了订单,工人的管理又遇到了难题。

  “因为都是附近村里的人,所以工人流动性比较大,有的人一个电话就被家人叫走了,有的还带着孩子来上班,严重影响了出工效率,所以如何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成了心头的一大难题。”田立海和朋友没日没夜地和工人聊天,了解家庭情况,制定管理方案,逐渐把厂子引向了正规。

  而如今,众富服装加工厂主打外贸业务,从村里制造加工的羽绒服已经远销到了俄罗斯、韩国等地,成了小有名气的乡村企业。

  去年一年,他和朋友的两个厂房看到了“回头钱”,几十万的利润也让田立海确确实实地尝到了甜头。

  今年他给工厂里的工人又涨了工资,每人如果能完成要求的基本任务的话,平均拿2000多元钱不成问题。

  尽管和外地企业的待遇没法比,但起步两年就受到了镇政府及县政府领导的关注还是让田立海心里甜甜的。

  据了解,在他的两个工厂内,目前已经吸纳了本村以及周边村庄近200名妇女在此打工。在这些工人中,除了部分年纪较大一直没有出门打工的外,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曾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服装加工厂打工的年轻人。

  在这些打工者中,一位名叫刘英的女孩是这里来的最晚的。

  刘英是朝城镇肖窑村人,25岁,已经是3岁孩子的妈妈了,之前一直在北京昌平区一家服装加工厂打工,虽然待遇还算不错,但作为女人她还是不想长期在外面奔波。

  2014年春节时,听一位邻居说在附近村上的一家服装加工厂打工,待遇还不错,更重要的是晚上不用加班,可以早早地回家照看孩子,在邻居的介绍下,2014年农历的正月十八,她来到田立海的服装加工厂打工。

  刘英告诉记者,其实像她这种年纪的女人在外打工的有很多,很多人也是迫于无奈出去赚钱,可有了孩子之后就出不去了。

  在家里能朝九晚五的上班,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一是因为别说是村里了,县里的企业都比较少;二是求职机会更是少的可怜,适合她们干的职位更是十分少,去外地打工还得托关系找熟人介绍。

  可现在,她和她的姊妹们都来到了自己家门口打工,虽然待遇不能跟大城市比,但她们觉得十分满足。

  他的目标:将家乡建设成“服装之乡”

  其实,随着乡镇对创业投资者提供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乡镇政府对乡村创业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张寨乡、朝城镇境内,已经出现了很多打工仔回乡自主开办工厂的案例。

  目前在周边乡镇,像田立海这样的服装加工厂有好几家。在朝城镇三里营村,还有这样一家类似的服装加工厂,其经营模式基本相同,都是来料加工性企业,利用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为一些大公司做加工。目前在此打工的工人也有30多人。

  另外,在张寨乡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加工厂还有四五家。但规模都不及众富服装加工厂。

  “在天津、青岛等大城市的服装厂打工的人很多都是聊城的,我们老家周边村庄的就有很多。”田立海说,如果工厂规模上去了,招聘工人并不是一件难事。

  今年开春招工,田立海没费多大工夫就招满员了。还有很多长期在外地打工的亲戚朋友要来给田立海打工,可惜已经没有合适的岗位了。

  田立海从一个给别人打工的打工仔到现在成了老板,尽管取得的成绩并不大,但他还是很满足的,一是收入上去了,在家里干上一年比在外面干两年都多;二是能不离开老婆孩子在家赚钱,也是他一生的梦想。

  田立海说,这两年家乡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路通了,货物很快就能出去;信息发达了,了解行情不用往外跑了;政策越来越好,给不少在外务工的游子们提供了创业的信心。

  看到了他的成功,在外地打工的很多朋友都想向他学习,回乡发展。

  “现在的规模还是太局限了。”田立海告诉记者,尽管有了两家厂子,但他觉得要实现突破必须要建立标准化的厂房,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外来客户,逐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田立海想家乡以后朝着建设“服装之乡”的目标努力,用自己的成功带起更多的外出务工者回家创业,形成一个创业村或创业示范镇,让大家一想起服装加工就想到主卜营或刘菜园,成为一个乡村企业的标杆。

  当然,这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记者 刘亚杰 张克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