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年味:一直没变的是那份幸福感
至于过年的习俗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恐怕很多人都说不清楚。
从历史上讲,一般人都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故定名为春节。
从生活中讲,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不知道守了多少岁,也不知道熬了多少年,随着过年习俗的不断变化,“年味”这个东西也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深深地发生着变化。
而过年究竟意味着什么,居住在城里的不少人现在已经开始说不清了。
小夫妻的旅行假期
放假的前一周,闸口附近居住的小周夫妻就精心地计划着今年春节的远行计划。
马上就要过年了,为啥还要出门呢?
走亲访友,磕头拜年,回家探亲,每逢这个时候这些字眼在像小周这样的年轻人心目中就显得有些冗繁和多余。
还有更多的,就是疲惫。
小周告诉记者,他和妻子两个人结婚已经三年多了,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过着普通的生活。过年,尽管是个团圆的日子,但他们也觉得每年过年的形式一如既往,除了疲劳之外,几乎感觉不到任何他们想要的年味。
“可能是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现在还有了孩子,也可能是平时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已经习惯了,在过年这个时间段里,根本体会不到‘团圆’究竟意味着什么,总之,今年我们决定过一个和往常不一样的春节。”
小周说,从放假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准备开车自驾出游,现在高速公路不收费了,能省下了不少钱;春节期间各地景点人也不是很多,能去品味一下各地的过年风俗;还能免去了走亲访友带来的疲惫感,这样的假期何乐而不为呢。
开班的头一天,小周带着妻子孩子走了五六个城市之后终于回到了家,尽管同样疲惫,但他们却觉得无比欢乐。
那过年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记者问。
小周思考了一下说,可能就是“假期”吧,能够休息一下,仅此而已。
后鞭炮时代的年味
说起鞭炮,大家都不陌生,它又称鞭爆、爆竹等,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一些部门开始呼吁少放鞭炮,或不放鞭炮。
尤其是在城市里,不放鞭炮的话,还有什么年味呢?
在兴华西路附近居住的小王是这么认为的。
小王是“城一代”,从农村到城市,经过自己的拼搏,他把父母都接到了城里来定了居。
小王说,在农村的时候,他和家里的老人都会购买大量的烟花炮竹庆祝新年,渴望来年有个好兆头,一家人都在院子里看花听响,好不欢乐,而现在他们搬进了楼房,小区里人员密集,连个放炮的地方都没有,着实让新年失去了味道。
尽管住上了楼房,生活过得也越来越好,但在他看来城里人之间的这种感情却没法和老家里的人比。
“在老家的时候,每逢大年初一天天不亮,我们就会全家出动给村里的老人们磕头拜年,平时有点矛盾的,一过年全没了,平时不大来往的,年一过情谊更深了,可现在倒好,住上了楼房,连对门是哪里的都不知道,面对面谁也不认识谁,初一也没有了拜年的程序,窝在家里一待就是一天,这一年,一家人过得好像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尽管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小王和家人还是在马路边上放了一挂鞭炮,他说,如果连鞭炮都不放了,真不知道过年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还有什么意义,这最后一点年味还是保留一下吧。
至于过年究竟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小王说,是一种“回忆”吧。
走在聚会路上的年轻人
吃饭,聚会,K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那些还未成家的年轻人来说,过年那就意味着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着以上几个内容。
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开发区居住的小刘正准备出门参加初中同学的聚会。
“从放假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每天都喝得晕头转向的。”小刘告诉记者,从大学到高中再到初中甚至到小学,每天都有人安排这么一场接着一场的聚会来消磨着假期的时光,尽管觉得很累,但总比在家里闲着强多了。
小刘说,他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街上能玩的越来越少,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复杂,拿看个电影来说,以前还想着假期有时间能看个电影逛个街什么的,而现在,手机就能看电影,网络就能购物,快餐式的消费让那些原来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没有味道。
小刘告诉记者今年过年从放假到开班,只有除夕晚上自己和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其他的时候不是和同学在一起就是在去找同学的路上。
吃不完的饭,聚不完的会,K不完的歌,和小时候相比,过年对于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就意味着消磨时间,小刘说,自己刚上班有一年,有了一点积蓄几乎都花在这上面了,可如果不去做这些事情,过年在家能干些什么呢?
放炮?没意思;赶年集?现在都有超市了谁还去那乱哄哄的地方;走亲戚?除了寒暄几句就没有继续下去的话题;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只能通过一场一场的聚会来打发过年带来的寂寞感。
和小刘不同的是,还有一部分年轻人的假期是在家里度过的。
上网,睡觉;睡觉,上网,这样的重复,一天一天慢慢地就把假期打发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实在是想不出来能玩些什么了”, 采访中,不少像小刘这样的年轻人都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老人过年的幸福生活
其实,不是过年没有味道了,而是当今的生活好了,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了。
在健康路附近居住的赵女士在采访中给记者了这样的答案。
“十年之前,家里很穷,没有新衣服穿,没有好东西吃;而每到过年的时候,拿出一年的积蓄能给孩子们买点肉包点水饺,买套新衣服穿穿,看着他们吃得狼吞虎咽的,感觉真的很幸福,年味,自然而然地也就出来了。”
已经退休十几年,今年七十岁的老人赵女士在谈起过年的感觉时告诉记者,赶年集,购置年货,买对联,穿新衣,那个时候的年味十足,孩子们十分欢乐的原因就是“稀罕”。
而现在这些稀罕的物件,每时每刻都能得到,太容易了。
老人指着一屋子的年货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老了,孩子们也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还没到年关,孩子们就会把年货一批一批地往家里运,原来赶集得看时间,现在想吃什么需要什么,出门就是大超市,家里的肉永远吃不完,孩子们隔三差五地就会来看看自己,这样的生活好像每天都在过年似的,谁还想着哪个日子快过年了啊。
赵女士告诉记者,老伴去世的早,她现在不仅是子孙满堂,而且还拥有一大批“老伙伴儿”,大家没事的时候一起跳跳舞,写写字,晚年生活十分丰富,过年的时候所有的孩子们都会到他这里来,得坐上好几桌,也不用自己忙活,大家一起吃个热气腾腾的团圆饭,她觉得生活比蜜还要甜。
“大娘,过年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记者问。
赵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没什么要求了,那就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呗。
而这八个字,在她的家里每天都在上演。
手记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年味
正月初七,年假的最后一天。
在乡下,打工的人们早早地就收拾好了行李,赶往了他们的目的地,去开启新一年的生活。
在城里,大家也开始准备着收拾一下最后的心情,整装待发,去迎接马年的第一个工作日。
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期盼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
从放假的第一天开始,这个假期,记者就试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里去找找不同的年味,可最终也没有收获一个完美的答案。
在乡下,磕头拜年,亲人团圆,是过年;在城里,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复杂的程序,也是年。
乡下的过年方式也在变,城里的过年方式更在变,而唯一不变的却是,过年从当初对物质需求的期盼逐渐成为了大家心里的一种美好寄托。
因为,这一天,我们可以回家了,因为这一天该是我们丰收的日子。
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年味,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
记者连日的采访也不是没有收获,因为通过和他们聊天记者感受到了,在大多数城里人的心目中无论什么在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时候,就是年。
(记者 刘亚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跑了5万里路载了无数人 倪西群的“雷锋车”有点“累”
- 聊城市民热盼增加公交线路 称半个小时等不来一辆车
- 聊城专业合作社力争实现“一村一社”
- 聊城露天烧烤问题多:油烟污染空气肉质没有保证
- 阳谷被列入国民休闲大汇试点县
- 今年聊城审计查出违规金额5.25亿元 40.04亿管理不规范
- 湖南媳妇在山东过年惊呆:两桌喝近5箱白酒
- 高唐:医院“隐居”常客被抓抓获
- 聊城:超七成“85后”无理财意识
- 聊城:开学临近,学生抄作业风靡校园
- 聊城工业运行分析会召开 洪玉振出席
- 齐鲁国画精品展即将在聊城展出
- 智慧聊城建设启动 侯军出席并致辞
- 刘加顺收听收看省水利工作会议
- 要当五百强 更要五百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蹲点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