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给长辈磕头拜年 队伍逐渐缩小
初一早晨早起,吃完水饺,和大人们出门沿街挨家磕头拜年,这一习俗在聊城农村一直延续至今。过年啦,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会想着赶回家和家人团聚。聊城莘县农村的年味,从进入腊月后一天比一天浓。沉寂了一年的村庄,也迎来了它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光。
34岁的张强(化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杭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离开老家十年来,每年春节都会回来陪老人过年。不过初一磕头拜年时他发现,现在拜年的队伍正在不断缩小,很多小孩已经不磕头拜年了。
习俗:走街串巷给长辈磕头拜年
无论除夕夜睡得多晚,大年初一,大家都要早起,放鞭炮,吃完水饺,跟着大人出去拜大年。
大年初一凌晨5时,天刚刚露出一丝光亮,在山东省莘县朝城镇刘菜园村,张强的父母已经起床为新年忙活了。随着外面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张强也睡不着了,赶紧起床帮父母干活。不到六点,他和家人吃完饺子,祭拜完天地后,首先给自己的父母磕头拜年。随后邀上年纪相仿的邻居,开始串门拜年。
张强说,张姓家族在他们村上属于大姓,人员比较多,串门磕头拜年这一趟就得2个小时,因为在家族中的辈分较小,得磕100多个头。
在张强的记忆中,从很小就跟随老人去家族中的长辈家中拜年。后来长到十多岁,跟随父亲给爷爷那一辈的人磕头之后,他就和邻居家同龄的人自成一队去拜年,这种拜年的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首先,张强来到他的伯父家。一进伯父家门,就看到伯父堂屋正中间摆着已故老人牌位,他完成了“作揖、下跪、起身、作揖”的一连串动作后,高声喊道:“大爷,给您磕头了!给您拜年了!”然后,完成了“作揖、下跪、起身、作揖”一连串动作。
“别磕了,咱以后不兴磕头了,来了就是了。”大爷和大娘赶忙跑过来上前搀扶。“在家待几天啊,媳妇都跟着回来了吧,往屋里坐会吧。”“大娘,不坐了,我得去再转转”, 张强边回应,边赶往下一家。
“虽然在城里安了家,过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是回到老家还是会延续这里的习俗。”张强说,磕头这一拜年方式,在他老家是拜年“必修课”,不管您官儿当多大,多有钱,回家过年都得和本家的种地农民一块儿去给长辈磕头拜年。
“大婶子,过年好啊,今年不给你磕头了。”“别磕了,咱以后不兴了”在夜色的笼罩下,张强在拜年的路上,听到前方传来上述对话。
转变:拜年队伍逐渐缩小
虽然每年都回来,但细心张强发现,磕头拜年的队伍里少了儿童的身影,10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不跟着大人外出拜年了。
“从自家出来,家族中各个长辈家中拜完年,用了将近两个小时。”张强说,初一那天,到了8点他才和本家的兄弟们分开各自回到家中。
张强仔细算了下,他这一早晨跪了93次。张强一边拍打着新衣服上的灰土一边说,这还有一些长辈家中没有开门的,如果全部拜完,得要磕上100多个。
“现在我们这一辈的人,出来拜年的比父辈少了,我们下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更少,都不成群了。”张强说,他父亲那辈拜年的队伍有二十多人,到他们这一辈就只有五六人了。
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者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城里,有很多过年也不回来,再加上孩子变少了,拜年的习俗也渐渐淡了。
“由于平时不在老家生活,很多邻居搬了新家,拜年时如果没有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兄弟领着,根本不知道是谁家。”张强说,他们村马上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了,如果村民都住上了楼房,那时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的习俗可能要发生改变了。
(记者 张克志)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临清创新引领转型 由制造转向创造
- 聊城农产品阔步闯市场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16家
- 聊城将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慵懒散软”专项治理
- 聊城寄宿制学校要建“留守儿童之家”
- 恼人的垃圾短信从哪儿来
- 茌平:清明节到来之际 网上祭奠表思念
- 聊城33岁农民获三项国家专利
- 中秋临近 聊城汽车租赁市场逐渐升温
- 刘强就古城保护与改造强调 保质保量推进各项工作
- “无主车辆”并非真“无主” 私自处理有悖法规
- 省里来的“第一书记”牵线搭桥 680户村民用上自来水
- 摸清苗情墒情虫情 东阿贴心护理小麦过冬
- 聊城调配运力迎战黄金周热点线路将加密班次
- 聊城限价房工程强力推进 桩基工程完成85%
- 聊城50名老人掉进“保健讲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