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于民破瓶颈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百姓安居,仅仅是居者有其屋是不够的,合理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功能,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基石。
然而,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聊城市城镇化水平较低,仅中心城区就有城中村100多个。棚户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集中供暖、供气设施,环境脏乱差,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一现状,加速推进城镇化成为聊城的必选题。
2013年,聊城市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城镇化工作的“起爆点”,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攻坚克难,稳妥推进,阳光拆迁,让广大群众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将拆迁“难点”变成了“亮点”,用不到1年的时间完成了过去10年的任务量。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完成199个片区改造,涉及9万多户,拆迁面积达到1672多万平方米,拆迁量稳居全省第一。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聊城城中村的拆迁工作突飞猛进,但没有出现如其他地区的拆迁难题,到位的政策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实现了无震动拆迁,群众信访量未升反降,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我市规定,在城中村拆迁时,一律按照宅基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计算居民的合法建筑面积,进行拆一补一。实际建筑面积不足宅基地面积三分之二的,按三分之二计算。同时,制定了土地征收预留政策,对村(居)按征收土地面积的10%预留土地,用于建设商业用房,开发经营所得利益归村集体,用于支付村民养老、医疗、困难群众生活等费用,确保失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在进行村庄改造时,对生活困难、符合低保政策的村民,一律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在快“拆”的同时,聊城把建设回迁安置房同样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安置房保质保量,坚决兑现对广大群众的承诺。2014年,聊城计划建成安置房66385套、面积736.76万平方米,安置比例达到65%;2015年计划建成安置房35716套、面积407.59万平方米,安置比例达到100%。相信在未来两年的时间,棚户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棚户区”也将成为展示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小城镇是聊城城镇化的另一个突破点。聊城共有135个乡镇(办事处),小城镇普遍存在着人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完善,承载力、吸纳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的问题。小城镇是聊城的薄弱点,也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突破点。
多点推进,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是加快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措施。聊城拥有12个省级示范镇和10个市级示范镇,只有发挥示范镇的引领先导作用,才能加快整体城镇化的步伐。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一名市级领导和一个市直职能部门帮包一个示范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示范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级示范镇,在省财政每年每镇奖补1000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每镇配套500万元;市级示范镇,市财政每年每镇奖补500万元,县(市区)每年每镇配套1000万元。同时,每年给每个市级示范镇30亩建设用地指标。聊城市还制定了市级示范镇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对年度考核前三名进行奖励,对后三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主要负责人,连续两年考核后三名,则将取消示范镇资格。
针对小城镇的薄弱环节,聊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去年一年共投资208.2亿,小城镇新增供水能力23万吨/日、道路长度538公里、绿地面积392公顷、污水处理能力14万吨/日,全市64个小城镇、1926个行政村纳入了“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聊城市以人为本,依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的基本特征,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入手,进行多点突破,为解放生产力,让更多的居民分享到城镇化红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 朱玉东 通讯员 耿永立 赵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