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元代沉船:打破七百年历史沉寂

发布:2013-11-29 14:08:48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元代沉船1_副本.jpg

中国运河历史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元代沉船情况。

   2002年春天,聊城正在对运河进行疏浚。闸口北运河河道里发现了一艘长17米多的古代沉船。经过专家鉴定,这是元代沉船。在这之前,运河主航道里从没有发现过元代沉船。这条沉船的发现,也打破了700年的历史沉寂。

  事实上,元代以海运为主,运河漕运不过是海运的一种补充。因此,元代运河漕运的历史资料相对于明清时代要少得多,更不必说元代漕运的实物资料了。元代运河是怎样的?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漕运情形?聊城元代沉船能给我们哪些答案呢?

  鉴定:沉船为元代官粮船,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1289年,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正是这条称为“会通河”的河道,为聊城带来明清时期数百年的繁荣。

  历史的烟云飘过700多年,时间来到了2002年4月13日。聊城正在对大运河进行疏浚。在闸口北100米处意外发现了一艘埋在运河河底的沉船。

  孙淮生是一位文物专家,他也是当时参与发掘沉船的人员之一。善于野外考古的孙淮生敏锐地意识到,这艘沉船不是一般的船。孙淮生回忆说,沉船船底朝上,船头向南,残缺的船底长约17.2米,宽约3米。在船底舱内,出土了4件瓷器:两个瓶、一个碗和一个豆。

  值得一提的是,发掘出土的豆,白胎,青瓷釉。豆已经残缺,仅剩底部,后经专家鉴定为龙泉窑系。

  另外,文物专家从该船所处的土层鉴定该船属于元代。据专家介绍,出土地点自上而下大致分为四层。第一层为黑淤土,厚50厘米,有近代砖瓦、瓷片等。第二层为浅黑淤土,厚15厘米,包含物多是明清瓷片。第三层为黄褐色土层,发现元代瓷片。第四层为黑色淤泥,包含物较少。而发现的这艘古代沉船正是在第三层。

  另据了解,早在1975年,河北磁县出土了6艘运粮官船,其中一艘有元代“彰德分省粮船”字样。聊城这条沉船与之结构造型十分相似,因此,文物专家们一致认为,聊城发现的这艘古代沉船应该是元代官粮船。

  意义:运河主河道发现的唯一一艘元代古船

  无论是河北磁县发现的6艘元代沉船,还是菏泽发现的元代沉船,都不是在运河主河道里发现的。而聊城这艘元代沉船处于聊城闸口北100米的主河道,这也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艘在运河主河道发现的元代沉船。

  中国造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古船保护与研究专家顿贺对聊城元代沉船很感兴趣,他介绍说,这艘元代沉船船板的接头工艺很考究,应该复原多加研究,必要时还可以召开国际性研讨会。

  众所周知,大运河申遗正进入关键时期,2014年将提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运河在山东的8段河段、15处遗产点入选申遗名单,包括聊城的山陕会馆等,今年9月已顺利接受了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评估。但是,遗憾的是,在大运河申遗的300多个小项中,没有一条出土于运河主河道的古代船只。而聊城元代沉船,恰恰填补了这项空白,这也为大运河申遗增加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数据:复原后船长约23米,宽约6米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介绍说,从目前测量的数据看,残缺的船底仍有17.2米长,宽约3米。可惜的是,在当年疏浚运河河道时,挖掘机将船头部分挖去,并将船的中间挖去5米×4.5米的面积。虽然已经有些残缺,但是,依然看出这艘沉船曾经是一艘规模很大的官船。

  陈清义指着船板上的铁钉说,这些铁钉就是固定船舱隔板的,从船头到船尾大约有七八个船舱。船舱不但能装货物,还能住人。

  这样大的船只在运河漕运中属于大船,另外,在元代还有很多小型漕运船。元代由于运河水量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经常会造成河道堵塞。

  陈清义介绍说,2010年9月17日,在菏泽市城区发现元代沉船,船的左侧木质基本腐朽,底部及右侧保存基本完好。船体残长21米,宽4.82米,高1.8米,除去船头、船尾独立船舱外,共分为10个船舱,大小不等,宽在1.3~1.8米之间。陈清义推测,在聊城这艘沉船如果复原,在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资金问题。复原后的船只长约23米,宽约6米,这艘船只比菏泽发现的元代沉船还要大。如果陈列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序厅里,对博物馆的品位将有很大提升。

  谜团:元代古船缘何沉底

  聊城元代沉船所处的运河河道高低落差大,不宜存水,这里曾经建有十三座河闸。聊城城区的闸口,即为明代的“通济闸”,在元代,这里应该没有后来的“八大会馆”,也没有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

  元代开通的会通河,水源不足且分配不均;再就是黄河决口的侵扰,所以运河漕运常常受阻,据专家推测,沉船应该是这一时期沉没的。

  聊城市著名文物专家陈昆麟认为,自从元代开通会通河之后,非常重视漕运,直至明朝前期,运河里通行的主要是漕运船,其他船只很少能在运河里通行。据推测,聊城发现的这艘沉船在没有沉没之前,应该是一艘废弃的船只。这只元代沉船属于较大的官船,因为当时没有机械动力,行船顺水时,依靠风力,如果逆水行舟,就需要拉纤。当年运河岸边有很多专门从事拉纤的纤夫。

  这艘元代船只是什么原因沉入河底的呢?陈清义分析说,这艘元代沉船没有发现船帮,也没有发现桅杆,并且船底反扣着。虽然经过多名专家考证,但是目前并没有弄清楚这艘元代船只到底是什么原因沉到河底的。是因为过量载重倾覆,还是因为盗贼损坏?是因为战争破坏,还是因为漕运事故?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不确定。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谜团。

  建议把元代沉船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在今年11月中旬举行的《聊城运河出土元代古船的保护方案》座谈会上,鉴于聊城元代沉船是大运河主航道迄今为止发现并出土的唯一一条元代古船,是研究古运河史、元代漕运及造船技术重要的实物遗存,又处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关键阶段,以郑明为首的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马上起草报告,上报给有关部门,全力助推大运河申遗工作。

  专家组认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遗文本》既有各地实况汇集,又有顶层统筹策划;既体现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特征,又反映重大历史遗产系统工程原则。但是,遗憾的是在大运河遗产领域里没有如何处理古代舟船的关系。《文本》中明确列入遗存遗产85处,多为河道与水工设施,包括闸、门、码头、纤道等,但是,没有水中沉船残骸遗产,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专家组建议,把聊城元代运河古船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在大运河申遗工程中追加列入会通河段终点遗存,加紧实施保护展示方案。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介绍说,目前已经上报到国家文物局,争取列入到申遗材料中。

  聊城有元代漕运完整的实物资料

  陈清义介绍说,元代运河和河闸已经很少存在。阳谷张秋的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七级上下闸以及临清的临清闸、会通闸和隘闸都是元代河闸,但是明代对很多河闸进行了改造,所以,大多数河闸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元代河闸了。不过,幸运的是,临清还保存着一段原汁原味的元代运河,这也成为研究元代运河的一个样本。目前,临清元代运河还保留着临清闸、会通闸,这两个河闸都是元代河闸。元代河闸一般只有6米多宽,因此,元代的漕运船只宽度不会超过河闸宽度,否则,船只就不能顺利通过河闸。隘闸挺有意思,隘闸相当于现在公路上设置的限宽限高的路障。元代,运河漕运的船只越来越大,一度使河道堵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代政府在临清设置隘闸,一些大型船只不能通过隘闸。

  陈清义说,目前,聊城不仅有临清原汁原味的元代运河河道、元代河闸,还有聊城发掘出的元代沉船,成为研究元代漕运较为完整的实物资料,对于运河申遗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 于新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