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八旬老翁,中国群文之星
他著作丰富 涉猎多种文艺门类
他奖项满室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退而不休常年活跃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
临清有位八旬中国“群文之星”
他出生于农家,多才多艺。小品、舞蹈、表演、诗歌、歌词,他均有涉猎,且取得不俗成绩。
他的书柜里整齐地排列着一行长长的各种获奖证书,还未数完,就超过了100本。书柜上面,还摆放着不少奖杯。
他长期在文化系统工作,且长年活跃在农村。他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来源于基层。
他的多种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获奖证书让人眼花缭乱。2011年,他还成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清时调代表性传承人。
退休后,他对文艺的热情依旧不减。2003年至今10年间,他一直是临清民间艺术团体“夕阳红艺术团”的业务团长。这个团体有核心成员六七十人,多时能达到200人。每天,他都和大家一起排练节目,风雨无阻。
近日,他又获称中国“群文之星”称号——他对基层群众文艺做出突出贡献、著作丰富。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本届群星奖全国共决出100位“群文之星”,山东有6人获此称号。
他是王子华,已经78岁。他家住临清城区,曾担任临清市文化局副局长,出生于茌平县韩屯镇一个普通的农村。
王子华审校准备出版的《王子华小品集》
多才多艺
小品舞蹈歌曲样样精通
王子华不仅涉猎多种文艺类型,还爱好体育。年轻时,他曾经作为代表在省里进行比赛。跳远、百米、三项全能,他都参加过。
他1937年出生于茌平县一个农村家庭,师范学校毕业。他多才多艺,且都小有成就,这有些让人不可思议。
但是,他没有专门的老师,这些成绩都是他自学。他说,他的大部分收获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和最基层的普通大众。
他也说不清自己如何爱好上文艺。但他记得,小时候,只要村里有演出,他就喜欢上台唱首歌或者演个小戏。久而久之,取得大家的认可,他在文艺的路上也越走越远。
毕业后,他做过一段时间教师。后来,他转入文化系统工作。但他并不坐在办公室,在农村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几乎每个村里都有文宣队。他就从这个村走到那个村,对大家进行艺术指导。那时候,他经常现场创作、然后导演、排练、演出。
渐渐地,他的作品也获得了一致好评以及各种奖项:
《看报》《打绳也是干革命》等歌曲一度传唱全国,并好几年被山东歌舞剧院作为保留节目,后来还进京表演。
三人舞《送女出征》讲述了父亲向将要做知青的女儿传播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理念,他曾饰演“父亲”角色。这个节目在省里表演后,获推荐进京。
几十年间,他创作了大量小品,且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多种奖项。
1997年的时候,他的小品剧本集结成《王子华小品集》出版。如今,收录更多小品剧本的新的《王子华小品集》正在酝酿之中,择日将要出版。
王子华演出《送女出征》,饰演“父亲”一角。
上世纪80年代,王子华给演员讲戏。
年轻时的王子华正在进行表演。(中间)
艺术观点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在最基层
他生于农家,创作最终也回归并表现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他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在最基层。有切身的体验和真心的感受,才能令创作之泉源源不断。
“只要你体验了,感受了,就不是你寻找灵感,而是灵感主动找你。一旦有了创作激情,便可挥洒自如。”
他还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想创作关于地震的小品,但苦于没有亲身体验,也无法去体验,他对自己写出的作品一直不满意。
虽然他曾将自己的小品集结成书籍出版,但他从没打算把自己的书销售出去——1997年的那本《王子华小品集》,大部分让他送人了。
之所以不愿意“卖书”,这里面涉及到版权问题。视作品如生命的他,最害怕的就是侵权甚至剽窃。他坦承,他不在乎金钱,但如果有人演他的作品而不署他的名字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他会很难受——尤其是商业演出。
他更担心的是,有些人会根据他的剧本随意进行修改,让他的作品“面目全非”。这种事情,他也曾遇见过。
非遗传承人
临清时调需要更多关注
王子华不仅多才多艺,始终活跃在基层群众中,他还在2011年被确定为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时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他介绍,临清时调是传唱在临清及周围多种民间小曲的总称。“临清时调有多种调式,歌词多以故事性叙事见长。码头工人传唱的《大实话》粗犷有力、节奏明快;而表现情感的《尼姑思凡》则缠绵婉转、节奏轻柔。”说着说着,王子华不禁唱了起来。
“九腔十八调,唱的老套套。从古唱到今,还是忘不掉。一辈传一辈,越唱越热闹。”提起临清时调,很多人都这么说。
王子华说,临清时调发源于民间,而传播从青楼开始并广为人知。所以,临清时调最早也称“窑调”。
明清时期,运河忙碌,临清成为繁华都市。临清时调集南北之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据了解,临清时调以叙事为主体,文词质朴易懂。因曲目不同,有时以第一人称表演;有时也以第三人称叙事或者评论。临清时调以民歌为主体,吸收了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艺术形式,其艺术类型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
后来,“窑调”经革新,除去淫词滥调而改为褒贬伦理道德以及反映正面故事。因其伴奏乐器多为丝弦,所以改称“丝调”。新中国成立后,“丝调”因其唱词多反映时事新闻等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而被定名为“临清时调”。
作为传承人,王子华创作了不少临清时调作品。这里边包括《老两口逛临清》《好一个临清城》等。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闰四月端午节“迟到” 聊城市场粽子提前争俏
- 聊城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发力 200个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
- 聊城众商家争抢母亲节“蛋糕”
- 聊城召开城区东昌路亮化提升工程专题会议
- 聊城表彰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及个人
- 聊城男子倒卖家电下乡标识卡牟利近万元
- 聊城市民订购一台洗衣机 竟送来一箱旧报纸
- 聊城城区最大便民市场启用 可容纳500个摊户
- 聊城:“买车返补贴” 骗走50000元
- 男子轻信“包裹有冰毒”被骗五千元
- 聊城市民吃坏肚子后举报 有关部门突击检查烧烤摊点
- 聊城:81岁老人1分钟能包14个水饺
- 2012年工资指导价位公布 工种不同工资差距较大
- 聊城:主办民警受案15日内要面对面回访当事人
- 聊城86家棉花加工企业通过省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