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古城区七贤堂复建基本完工 占地五六亩投资千万元

发布:2013-5-17 15:35:16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SAM_1035_副本.jpg

    5月14日,记者在古城楼西大街西首路北看到,刚刚粉饰彩绘一新的“七贤堂”内,座座青砖楼房傲然屹立,成为古城又一道古香古色、幽静肃穆的仿古建筑群。该建筑群总用地面积3300平方米,包括山门、东配殿、西配殿、大殿、后殿、碑廊、崇圣堂、仰贤堂、执事房、斋宿房等10处建筑。据施工方介绍,七贤堂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目前基本竣工,“已经完成其中绝大部分建筑的工程,个别建筑仅余扫尾工作。”

    建设:七贤堂占地五六亩投资千万元

    七贤堂大院最前面正中为一处山门,内有两溜立柱为隔间标志,显式它为三开间。山门青砖灰瓦,飞檐起脊,高达9余米。山门两侧偏后两米,各建有一座高约8米的四开间青石瓦房。山门外竖立一座高约5米的照壁,其顶部两面出檐,木架结构之上起脊挂瓦,四个翘角之上各有多种形态生动的吻兽。山门以内,各座建筑相连或相对,相映生辉。大院整体雅致壮观,体现出传统建筑风格的文明之美。

    据了解,2010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确定恢复包括七贤堂在内的多处历史建筑。七贤堂,原名七贤祠,它的恢复规划参考了大量传统北方祠堂布置格局和功能分布,并参考了现存北方早期祠堂历史资料及空间布置,再现了原七贤祠的主要格局。

    “七贤堂占地面积达五六亩之多,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000万元。”施工方一工作人员说,2012年七贤堂破土动工,在由南向北中轴线上布置了山门、大殿、后殿,并在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了各类辅助性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大殿七开间,是双栋前后串联式歇山屋面;后殿、东配殿、西配殿、仰贤堂、崇圣堂、执事房、斋宿房都是五开间,均为硬山屋面;而山门三开间也是硬山屋面。所有屋面均采用灰色筒瓦。”该工作人员说,七贤堂大院以围墙封闭,使其自成一区,充分体现祠堂的幽雅、肃穆的气氛。

    回忆:“七贤祠”坐落在万寿观西百米处

    熟悉聊城地方史的八旬老人刘洪山回忆,原来的“七贤祠”坐落在万寿观西100多米处,“具体位置就在西口南街路西,与蔡家胡同交叉路口的西南角处。”

    七贤祠祀奉着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七位贤人,该祠堂后因年久失修而废弃,“到了道光年间,知府朱锦琮就改祀七贤于启文书院的楼上了。”

    清康熙《聊城县志》记载,明朝晚期聊城境内曾有“三贤祠”,供奉的是王道、穆孔晖、孟秋三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四十五年间,担任东昌知府的岳和声,又在三贤祠中增加供奉了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遂称“七先生祠”或“七贤祠”。

   关于七先生生平,刘洪山说道,七贤之首王道是临清州武城人,正德六年中进士,嘉靖年间历任北京国子监祭酒,礼、吏二部侍郎;穆孔晖,堂邑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后升左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孟秋,茌平人,隆庆六年(1572年)中进士,后任刑部主事,升尚宝寺卿;王汝训,沙镇人,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都察院佥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工部侍郎;逯中立,聊城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任吏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陕西按察司知事等职;张后觉,茌平人,曾主持“愿学书院”、“见泰书院”;赵维新,茌平人,师从张后觉,集老师问答语为《弘山教言》,著有《感述续录》三卷。 

    讲述:七位先生都德才兼备为官清正

    “七先生有一个共同点:在学术思想上,都尊崇王守仁的‘心学’。”刘洪山说,王守仁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他研究发展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心学”学说,力倡“知行合一”,其学说在明后期得到广泛传播,风行逾百年。

    “王道、穆孔晖都亲自师从王守仁;王汝训是穆孔晖的学生;张后觉则跟从王门弟子颜钥、徐樾学习;孟秋、赵维新又都是张后觉的门人。”刘洪山介绍说,七先生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等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在心学传播欠广的北方,独树一帜。”

    刘洪山说,复建七贤堂,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些古代先贤的事迹在当代再次发扬光大,“这几位先生都是德才兼备、为官清正之人,屡遭贬斥仍坚守正义、安贫乐道、提携后进。其高贵品格,成为当世的一种精神高标。正是由于七先生无论学术、还是道德,都堪为世人楷模,聊城人民自古对他们怀有深沉的敬意。”

(记者 延晓平)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