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八旬老人的血色记忆——李寅堂讲述抗战中的亲身经历

发布:2015-7-22 8:34:02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端着刺刀,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抓……这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鬼子进村时的情景,7月15日,莘县张鲁镇南街的李寅堂老人告诉记者,当年鬼子扫荡时,进村情景确实如此,和电影上一模一样。

  鬼子扫荡异常残酷

  “我今年83了,鬼子和伪军来扫荡的时候我十来岁,经常跟着大人东躲西藏。”李寅堂老人告诉记者。1942年,日军开展了大规模的扫荡,李寅堂老人所在的张鲁镇频频受到日军和伪军的骚扰。“当时各村都有民兵,在村外二三里地站岗放哨,一发现鬼子来了,就立马进村报信,喊一声‘炸了!’大家就拿上家里值钱的东西,拉上牛、羊,赶紧往外跑。”李寅堂老人说。鬼子说来就来,不分白天晚上,见到年轻的人就怀疑是共产党八路军而杀掉,老百姓天天担惊受怕。

  1942年的一天,日伪军突然进了村。李寅堂老人当时住在张鲁镇西街的外祖母家,已经来不及往外跑。外祖母搬过来一大捆高粱秸,沿着墙垛好,准备把十八九岁的舅舅藏进去。舅舅刚钻进去,伪军端着刺刀就已经进了院子。李寅堂老人当时躲在外祖母身后,两人都吓坏了。看到墙边的高粱秸,伪军觉得很可疑,拿起刺刀就往里面捅,接连捅了好几下,吓得躲在里面的舅舅大声喊叫。“我外祖母一看舅舅暴露了,连声求情,说他们是农民,这是她小儿,千万别杀他。后来伪军看外祖母说的像是真的,就真把舅舅给放了。但一家人当时真是吓坏了。”李寅堂老人说。

  李寅堂老人说,日伪军三天两头进村扫荡,见东西就抢。大到牲口、粮食,小到铜盆、锡壶,没有他们不抢的。“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儿歌,说的就是鬼子扫荡的事。”李寅堂老人说着就唱了起来:“莫说我们这里是根据地,鬼子他不会来,不会来,上一次鬼子来扫荡,最可恨的二鬼子,偷了我的大烟袋,大烟袋……”

  军民抗战誓死不屈

  1942、1943年,鲁西北接连遭遇大旱,粮食成为日伪军重点抢夺的对象。“有一天,鬼子进村抢粮食,就在我家门外西边的这个小桥上,接连杀了两个人。我当时是亲眼所见。”李寅堂老人手指着门外,给记者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这场惨案。

  “当时伪军突然进村,很多人来不及跑,都被伪军拿枪逼着来到了护城沟的小桥上。”李寅堂老人说,他家南面的水沟是张鲁镇原来的护城沟,河水挺深,小桥就在他家西面,大约有十几米远。伪军把老百姓都赶到桥上,逼问粮食下落,但是没有人说。于是,伪军就开始挨个搜身。东街的李景祥是村里的民兵,当时负责收公粮,口袋里还装着一个收公粮的条子。结果这个条子被伪军搜到了。搜到之后,伪军就逼问他公粮的下落,李景祥不说,瞅准机会,一个猛子扎到水里,伪军拿起枪沿着河沿就追,看见李景祥露头喘气,就啪啪地放枪。露了两次头,李景祥就中弹了,献血顿时染红了河面。

  伪军气急败坏,接着搜,发现北街的李宪洲手上没有茧子,衣服上还洒有钢笔水,便认定他身份可疑,端起刺刀,逼他说出粮食下落。看到刺刀端在了胸前,李宪洲毫不怯懦,一个字也不说。伪军恼羞成怒,照着他的胸口刺了两刀,李宪洲当场就牺牲了。“后来过了好多年,我们才知道,李宪洲是我们当地地下党的负责人。”李寅堂老人说。

(记者  蒲二利  通讯员  杨 浩  冯秋霞)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