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高位截肢农民十余年的漫漫非遗传承路

发布:2015-5-19 11:02:59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为了挽救舞狮,杨乃让踏上了漫漫“救舞”之路

    今年53岁的杨乃让是冠县柳林镇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从2002年开始,为了挽救柳林降狮舞,他踏上了漫漫“救舞”之路。

  生活中的他,一条腿高位截肢,他靠着假肢行走,凭借惊人的毅力走出了一条令人赞叹的非遗之路。如今,为了让降狮舞得以传承,他走进小学,广收门徒。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柳林降狮舞正逐步发扬光大。

  近日,记者联系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冠县柳林镇降狮舞传承人杨乃让,采访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

  降狮传说

  降狮舞源于最古老的舞蹈傩舞

  在冠县柳林镇,流传着一种说法“北街的花鼓,南街的降狮”。如今,花鼓和降狮都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柳林降狮舞的美丽传说也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记者从冠县文广新局了解到,冠县柳林镇是鲁西历史文化名镇,新中国成立之初,两部全国著名的电影《武训传》和《宋景诗》均取材于此。柳林降狮舞虽称“狮舞”,但其实是最古老的舞蹈——傩舞。面具是傩舞最典型的文化特征,而降狮舞之“降狮人”和“狮子”均为头盔型面具;傩舞与祭祀密切相关,具有祈祷、招魂等功能,而降狮舞就主要在庙会、葬礼上表演;傩舞中动物形象时常错位,而降狮舞中的“狮子”额头上有一大大“王”字,又像虎。而舞中称之为“无名歹兽”。

  柳林降狮舞由手持八卦阴阳旗的“回回”和两只狮子表演,通过“踩鼓”、“查蹄印”、“单咬”、“双咬”、“走四门”等一系列舞蹈动作,表现了一个“回回”寻找、搏斗最终降服“无名歹兽”的故事。舞蹈中“回回”有独白,还有和乐队的对话,有了傩戏的部分内容。

  相传,太乙真人的坐骑“金毛吼”与地藏王的坐骑“伏地听”私自下界,在冀、鲁交界处相遇,祸乱一方。一名西域(回族)游侠路过此地,与两狮斗智斗勇,终以“灵芝草”“倒心钩”“八卦阴阳旗”将其降服。

  柳林降狮舞历史悠久,系柳林杨氏于公元1770年前后从原堂邑县南邢庄学来。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政治运动频繁,降狮舞停止活动长达50余年。2002年杨乃让兄弟三人出资20000元,加以恢复,使这一珍贵遗产重现舞台。

  辗转救舞

  杨氏兄弟历时十几年 挽救降狮舞

  杨乃让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听到柳林镇街头的‘降狮舞’鼓点,我们兄弟几个就忍不住跑到胡同口观看。”在“文革”中,降狮舞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表演用的大鼓被人揭掉了牛皮,拿去当喂牛的食槽;大镲、大锣也被当做米面缸子盖……而杨乃让本人也因一次意外失去了一条腿。靠摆地摊、经营书屋等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艰辛,但杨乃让说,儿时降狮舞的场景经常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他特别想把降狮舞技艺重新拾起来,于是,杨乃让走上了辗转救舞之路。

  杨乃让说,降狮舞到他们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了,2002年,为了把几近失传的降狮舞技艺挖掘出来,杨乃让联合了兄弟杨乃毅、杨乃富等一起动手。然而,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降狮舞的几位艺人已近80岁,传统的服装道具也已散失殆尽。

  据了解,一直以来,从事降狮舞的艺人不能兼习舞蹈与锣鼓,且有较为严重的门户之见,令杨乃让的挖掘与传承工作大费周折。为了将舞步、对白、锣鼓经及舞蹈道具搜集出来,他常自带烟酒拜访艺人,有的艺人需辗转数次才能一见。“因为腿脚不便,每次挖掘舞蹈,弟弟都用自行车带着我四处寻访,每学到一些东西,我们都认真记录、研究、讨论。”杨乃让说。

  历时一年走街串户,杨乃让的工作终有突破。他在当地敬老院的一位长辈那里,找到了降狮舞的主要道具——“回回面具”和“狮子头”。

  前期资料整理完毕,准备投入排练时,杨氏兄弟又犯了难。道具需要购置、修复,乐器与服装亦需采办,哥几个前前后后商讨几次,自掏腰包凑出了1.7万元钱,到聊城、济南等地把行头购置妥当。

  从游侠踩着鼓点上场,到“查蹄印”“丈量狮子”“轰狮子”“咬四门斗”等,伴随着飞脚、旋舞、丢旗子、撒球子等一系列动作,人狮共舞,锣鼓震天……2002年12月,杨乃让等终于令沉寂了30年的“降狮舞”重新恢复。

  技艺传承

  非遗走进小学校园 继续传承还需努力

  从最初在南街村的桥头旁搭台表演,到走入广场、街道,杨乃让及他的团队遭到了朋友的不解、外人的讥笑与责难,他们却从未动摇传承的念头。十余年来,他不仅系统地将“降狮舞”的历史渊源、舞步、锣鼓经等整理成册,还对技艺做了一系列革新:校正了降狮舞“对白”中不确切的文字,改革了四面腰鼓、小三角会旗等道具;翻新了“狮子头”“回回面具”等。

  如今,在杨乃让的努力下,柳林降狮舞已经从濒临灭亡的状态走向了大街小巷,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杨乃让也面临着新的难题,如何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2009年,柳林降狮舞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乃让也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各界的重视下,他的干劲更足了。2012年起,杨乃让走进“柳林中心校联校武训希望小学”传承降狮舞,并被该校聘为校外辅导员。为教孩子们舞步、锣鼓,杨乃让时常在学校操场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时间久了,他假肢的连接处都血肉模糊了。“若我一段时间不去学校,学生们就会自动找到家里。”杨乃让说,他在柳林武训希望小学每周授课4节,至今已培养了3批学生。在他的推动下,柳林镇南街村村民中已有60余人掌握了“降狮舞”的基本技艺。

  然而,杨乃让告诉记者,降狮舞在传承过程中也遇到了尴尬,现在跟自己学习降狮舞的都是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上了六年级及初中后,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孩子们都没法继续学习,降狮舞的传承没有延续性,很多小学生学习的都是一些降狮舞的简单知识。

  “我想把降狮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切实实地传承下去,现在很多学生,虽然很喜欢,但是上了初中后,学习压力大,就不会再继续学了。”杨乃让说,要想让降狮舞得到真正的传承,还需要各界的继续努力。

(记者 张娜)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