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籍画家德国任教:家乡美景也让德国人感叹
![](/tp/2015/0515/0856396410.jpg)
远在德国的埃尔福特(Erfurt)孔子学院里,有一位来自山东聊城的书画老师杜俊立,在孔子学院,他总是很自豪地说:“自己与孔子是老乡,都来自中国山东省,家乡在江北水城聊城。”
从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大学前身)美术系毕业,到上海任职教书,再到2009年留学德国,杜俊立从一个人学习中国书画,到教中国学生,进而教授德国学生,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绘画的理解。因机缘巧合进入孔子学院教书,在课堂上,以书画艺术传递中华文化。近日,聊城晚报记者与远在德国的杜俊立取得联系,了解聊城籍画家德国任教背后的故事。
机缘巧合 聊城籍画家进入孔子学院任教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杜俊立与埃尔福特孔子学院的院长基尔先生相识。出于对中国文化热爱的共同之处,两人相见恨晚,畅聊起中国文化。从那时起,杜俊立也与孔子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俊立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聊城,1997年考上聊城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聊城大学。杜俊立就读于美术系,在美术系里,他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教授,比如于茂阳、王好军、郑旭庆、钱品辉、李健、金增友……而这些老师对杜俊立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聊城师范学院,杜俊立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2011年,大学毕业之后,杜俊立选择离开家乡远赴上海发展,最初,杜俊立在上海一所中学里教美术课。在上海期间,他又认识了一些上海的画家朋友,并且加入了上海书画家协会。后来,杜俊立在一所业余大学和东华大学任教。杜俊立告诉记者,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和眼界的开阔,他对中国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各种机缘下,杜俊立2009年来到德国,进入著名的包豪斯艺术学院(Bauhaus uni)学习,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西方艺术。杜俊立表示,在这所现代艺术教育启蒙的艺术学院,他看到的了解到的都是新奇和令自己激动的事物。
2012年,机遇再次降临。那年,杜俊立在图林根州举办个人画展,在展览现场遇到了埃尔福特孔子学院的院长基尔先生,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杜俊立说:“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正好他在筹办孔子学院。于是我到了埃尔福特孔子学院,担任书画教师。”
课堂教学 以书画艺术传递中华文化
从执笔到运笔,从色彩到构图,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复杂多变,即便是中国人也很难完全理解掌握中国国粹——水墨画的精髓,而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杜俊立告诉记者,从自己学习中国书画,到教中国人画画,再到教外国人画中国画,这确实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在教外国人画中国画的过程中,杜俊立要不断补充讲解一些文化背景类的东西,以加深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杜俊立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的学生正是因为喜欢中国的东西,才来接触学习中国书画。教学过程中,他便抓住这一点,从培养大家兴趣开始,先告诉他们中国的毛笔如何如何,宣纸如何如何,墨砚台等等,然后是由此延展开到中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由于孔子学院的学生大都是成年人,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所以教学过程基本是很顺利的。杜俊立说,在上书法课的时候,由一个“人”字可以延伸出“大”“天”“太”等各个不同的字,这里的文化意义也就附带和学生们讲解和传播了。
从执笔法到水法墨法的掌控,相对于中国学生,外国学生对中国书画技法的掌握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杜俊立把书法里面的转折起伏、点横折钩等技法和西方书法绘画里面的一些相似地方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杜俊立说:“西方尤其古拉丁语的书写方式也有书法的,类似于我们学校里面学习的美术字体,讲究工整和规范,这其实和德国人的性格类似,严谨得近似刻板,当然这也有好处,完全安规矩办事,也挺好。”
“中国绘画含有丰富的文化寓意,比如柿子、梅花、荷花、竹子等等,在教绘画的过程中,我都会向外国学生讲解中国传统画的象征意义,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杜俊立说,对于中国绘画,他从最基本和最代表性的事物入手教他们,练习了一段时间的书法以后,先从水墨入手,因为和书法的工具相通,比较快理解。比如,从画竹子入手,告诉他们如何运笔和布局,这些都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的,但是既然有了书法基础,这个还是很好的练习方法。
情系家乡 江北水城让他感到自豪
杜俊立介绍,在德国,他经常向学生及其他的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山东聊城。孔子学院的学生因为喜爱中国文化而走在一起,这让从孔孟之乡山东走出来的杜俊立倍感自豪,在孔子学院,他会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自己和孔子是老乡!
杜俊立说,他经常会在网上找江北水城聊城的宣传片,给学生及自己的外国朋友看。“看到聊城好景好水,他们都很感叹,觉得聊城很美,有水环绕。”杜俊立说,他还不时地告诉他们,聊城不单有美景,而且还有很多帅哥美女。
身在德国,每当提起山东,提到聊城,杜俊立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与幸福感。杜俊立说,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也还没有具体的计划,但最后肯定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如果能帮家乡做点事情,建立聊城和德国的联系,他很希望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德国的这几年,杜俊立也积累了不少的学生,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同时杜俊立也向他们学习德国的文化和历史等,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如同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不分国籍,不分种族都是很好的朋友。
生活在德国,杜俊立经常被邀请参加他们各自的家庭和生日等各种聚会。杜俊立告诉记者,在国外,一般是不会轻易邀请人去他们自己家里面的,除非最好的朋友和亲人。杜俊立说:“最可贵的是,德国的朋友也在慢慢地理解中国的一些国情,在课堂上面从来不会讨论中国的一些负面消息。而且和我一样也都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民主和强盛。”
(记者 张娜)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小生产”对接“大市场” 聊城创新打造“活力农业”
- 高唐交警大队设立流动车管所“ 为企业提供给便民服务
- 鲁西红色文化教育长廊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 医药分开破解顽疾 聊城公立医院改革提速
- 聊城:雇工房顶跌下 定作人无过错承揽人应赔14万
- 省总工会来聊督查 王改真陪同
- 聊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议程
- (视频)聊城:市民买黑庄民族小区新房 面积“长”了两次
- 聊城市人大调研农田水利建设 刘新东参加
- 聊城开发区依托园区大招商 三年到位资金目标240亿
- 聊城网络春晚首批节目通过审核进入录制阶段
- 聊城地热井集中供热价格敲定 每使用平方米20元
- 聊城:暴雨袭城 一夜之间路成河
- 东昌府警方聘请56名执法执纪监督员
- 聊城有八大林场九大森林公园 林区生态休闲游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