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切实提高城乡环境水平
今年,我市加快推进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切实提高城乡环境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使村容环境等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正逐步变成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鲁西大地正掀起一场“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
农村环境变化
千村万户笑开颜
以前,由于环境意识淡薄,规划滞后,脏乱差的现象在聊城农村较为普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市上下创新推进路径,完善办法举措,集中攻坚克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质、快速推进,城乡环境面貌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改善。
目前,全市已清理存量垃圾221万吨,基本解决了垃圾围村围河等问题。全市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投资3.8亿元,135个乡镇(办事处)已建成垃圾转运站(压缩站)81处。茌平县建设了5座垃圾中转站,每站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并上电子称重远程监控系统,垃圾运送做到了科学、标准、规范,在全国首创。高唐县12个镇街已全部购置了垃圾容器、配套运输车辆。冠县借鉴昌邑模式,成立了垃圾处置服务中心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农村垃圾的作业和管理。
村镇保洁人员由原来的村民兼职为主,逐步转变为环卫部门统一配备、培训和管理,基本做到环卫作业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全市共投入6582万元,环卫作业人员达到16191人,初步组建起了一支覆盖城乡、延伸村居的环卫管理作业人员。
工作机制改革
走出多元之路
目前,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硬件设施不足已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我市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要更好完善环卫设施,做到农村建设按照城市环卫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农村垃圾治理是三分建,七分管,管理若是跟不上,只是通过突击式、运动式的方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我市将按照“市级指导监督、县(市区)统筹管理、镇村具体负责”的工作原则,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尽快建立“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环卫工作管理体制。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资金投入很重要。建立“以公共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为辅、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探索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专项用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以及保洁人员的工资支出。
从今年起,我市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明察暗访、定期通报等形式,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促进工作落实。
思维方式变革
培育新增长极
“小环卫、大转变”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一句总结。这鲜明地揭示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本质。城乡环卫一体化转变了村民的脏乱习惯,转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人改变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生活在干干净净的环境中,就能养成干干净净的生活习惯。
冠县兰沃乡大曲村,原来也是垃圾“重灾区”。垃圾带来的蚊蝇和气味把村民都“困”在家里不愿出门。听说要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村民都十分高兴,出工出力,把垃圾堆变成了小广场。看着整洁的广场,村民赵美亮说:“环境整治好了,村民都感觉非常舒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很受教育,现在都很注意维护环境,都愿意出力为村里办事。”赵美亮的话语道出了大曲村村民的心声。
沼气站、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归根结底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目标就是让广大农民感觉到了有希望,有奔头。记者发现,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开展,有的地方已经不仅仅是扫扫地、刷刷墙,同时还被赋予了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內涵,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产业效应正在显现。
(记者 于伯平 孙克峰 通讯员 耿永立)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山东临清多家合作社涉非法集资
- 聊城公交将为城区中小学生开通“校车”专线
- 产假拟增至14周引热议 聊城女性市民担心就业更难
- 聊城第7例志愿者成功捐献200毫升造血干细胞
- 聊城柳泉花园水费涨5毛 老水表每立方贵4毛
- 聊城幼儿园“双休”引争议 教育部门:暂无相关规定
- 聊城产业基地建设稳健推进
- 山东奖励减排和环境改善先进市 聊城获环境管理奖
- 林峰海在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二次全会上强调确保扎实平稳健康推进
- 聊城女子骑车上班车祸身亡 肇事司机已被警方严惩
- 聊城城区四环周边新增加气站规划过审
- 聊城迎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会召开
- 聊城通报四起违规案件 一卫生院院长违规发补助受处分
- 丛锡钢出席市老龄工作会议
- 平时帮着量血压,生病住院他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