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市民拍微电影宣传古城
近日,水上古城开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古朴的文化气息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聊城市民孙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城传统文化,让更多游客了解这座文化底蕴的古城,他根据一种东昌名吃的故事编写成小剧本,准备拍摄一部微电影。
目前,微电影已经进入试镜阶段,场景地址将在光岳楼附近拍摄。孙可表示,微电影深受网友的喜爱,今后他计划将聊城东昌传奇故事拍成微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古城。
孙可是一位国学爱好者,平时喜欢研究一些历史故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这种东昌名吃的民间传说,并且产生了浓厚兴趣。
孙可介绍,古城十一开街,最为吸引游客的不是城,而是人。只要有人表演的地方,必定人声鼎沸,围得水泄不通,如楼南的京剧,楼北的豫剧,四条大街的皇帝巡游,楼东的民俗特产展厅,身高不足三尺却又派头十足的武大哥,花样繁多的美食……
“古城开街过后,如何让这些历史的故事、街道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典故能展现在游客面前,让这座城市充满人文魅力,我想把聊城的传奇故事、名人事迹通过微电影在互联网上展示,体现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孙可表示,他希望本土微电影能把聊城更好地宣传出去。
目前,孙可已经完成一种东昌名吃的剧本创作,微电影进入试镜阶段。在网络上输入“大美光岳楼”,即可看到一段试镜视频。一群网友身着古装,正在光岳楼的二层平台上巡游。
孙可告诉记者,微电影故事讲述的是当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时,途径东昌府的一段传说。当时的东昌府指挥使陈镛为了接待燕王,奉上了用光岳楼余木熏制的一种鸡,朱棣品尝后赞不绝口。二十年后,朱棣登基后想再次吃到这一美味,却因木料用完无法完成。郑和七下西洋,终于寻找到了这种木料,让这一美味重现。故事虽然短小却时空跨度极大,将光岳楼设计者、陈镛、朱棣、郑和等历史名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据了解,陈镛的扮演者正是他的第十八代后人陈玉灿先生。已年过六旬的陈玉灿,是东昌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他有着很深的光岳楼情结。他说,老祖宗建造了光岳楼,到他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老祖宗的故事讲好,把聊城的美宣传到全国各地。
创作剧本源于对聊城传统文化,剧本大部分内容来源于这道美食的历史沿革,也有部分演绎。整部微电影共分八场戏,场景从光岳楼建造工地到皇宫不等。整个剧本除了有东昌名吃的官方历史沿革,还进行了一定的戏说和演绎,让故事更加传奇、让这道地方传统名吃更加神秘。
“聊城的水上古城是一座充满文化的景区,七贤祠、海源阁、万寿观、火神庙、白衣堂、铁公祠、状元府、依绿园,每一个景点都有历史故事和传说。”孙可介绍到,这些历史故事用微电影形式展现给游客,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受古城重建的影响,我们很难再找到当年的原貌,但这些故事是可以重现的,从目前古城旅游的形势来看,用影视表演来引发游客对景点的怀古和品味,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意。例如,蒲松龄的老师曾在府衙审过胭脂案;“没羽箭”张清曾在卫仓降服“花项虎”和“中箭虎”;康熙曾在闹龙街遭到民间高人的戏弄;邓钟岳曾在光岳楼下飞笔点云脚……这些故事都是很好的题材,如果将古城里的故事拍摄成微电影,既可吸引游客参观情景剧,拉长游览时间,又可以通过微视频来宣传聊城美丽的景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次的拍摄试镜活动是一次尝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把聊城的历史故事拍成系列短剧,甚至邀请外地游客参与演出。”孙可表示,目前,东昌名吃微电影正在古城区筹划拍摄,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当历史故事里的人物出入在古城那古色古香的道路上,游走在大街小巷,城与人有了紧密结合,古城将会更加充满魅力。
(记者 李夏青)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林峰海审议省政府报告时指出以报告指导政府工作
- 聊城市民疑问:龙山南路为什么至今未安装路灯?
- 聊城出现极端天气几率甚微
- 聊城再次遭遇特大暴雨 一夜雷电总闪数为4094次
- 聊城:实施“5521”工程 构筑立体大交通体系
- 聊城普通话培训测试启动 四大领域工作人员普通话须过级
- 聊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逐步实现全覆盖
- 高唐魏丙琰到梁村镇检查学校安全工作
- 培植龙头 调整结构 聊城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 聊城站前街改造完成 22日将全线恢复通车
- 聊城古城改造突出居住功能 打造一座生活着的城市
- 购房合同没备案 业主住了三年的房子被拍卖
- “中国旅游日”聊城多家景点免费迎客
- 优化发展环境 激活创业激情 聊城“削”门槛助跑民营经济
- 聊城:满地白菜无人问津 菜农卖菜只求“再添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