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铜像揭幕 季羡林学院揭牌
本报讯 今年7月11日是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当日,季羡林先生铜像揭幕、季羡林学院揭牌仪式在聊城大学西校区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张树骅,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卞毓方等诸多专家学者及季羡林众亲友参加仪式。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副市长马丽红,市政府秘书长马骏出席仪式;聊城大学校长马春林等聊城大学领导和广大师生参加仪式。
上午近9点,王忠林与王大千、卞毓方、马春林共同为季羡林先生铜像揭幕,为季羡林学院揭牌。
仪式结束后,聊城大学副校长窦建民在东湖宾馆为卞毓方颁发聊城大学兼职教授、季羡林学院名誉院长证书,为季羡林之子季承颁发聊城大学兼职教授、季羡林学院顾问证书。随后卞毓方做了《千手拂云 千眼观虹》的报告,讲述了他眼中的季羡林先生以及为研究季羡林所做的工作。
季羡林塑像的设计者、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于学勇介绍说,他参考了季羡林先生生前的大量照片,制作出的季羡林先生塑像没有追求“高大上”的伟人形象,而是重点突出了季羡林慈祥、睿智的一面,比较传神。塑像中的季羡林穿中山装、扶着手杖,微笑着看着远方。塑像为紫青铜制作,主雕像高1.7米,基座高1.3米。
季羡林学院分设人文、理工和经管大类教学班,进行宽口径培养。第一学年,由季羡林学院单独制订教学计划,开设人文、理工和经管大类平台课,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和宽广的专业基础。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在其专业大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季羡林学院的学生选择专业后,同时拥有季羡林学院学生、所在专业学院学生的身份,享受专业学院教育资源。
对于聊城大学季羡林学院的成立,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非常赞成这种做法。这种做法突破了常规的普及型大学教育,重点培养一批水平好、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学生,用季羡林先生的精神来促进青年学子的学习和进步,希望这些学生中间今后能成长出类似季羡林先生的有用人才,对咱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如此,季承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季羡林学院的成立表示支持,他自掏腰包设立季羡林奖学金,并准备在季羡林文化基金成立之后,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学院的发展。
另外,为纪念季羡林先生,聊城大学西校湖区命名为“羡林湖”。
(记者 孙克峰 赵宗锋 通讯员 秦治洲)
延伸阅读:
卞毓方:要为季老作五篇文章
7月10日上午,众多来宾在临清参加了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追思会,这其中有一位是知名作家卞毓方。
7月11日上午,他和季承又赶到聊大,参加了季羡林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以及季羡林学院揭牌仪式,并被聘任为聊城大学兼职教授、季羡林学院名誉院长。
年届七旬的卞毓方,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是季羡林先生的学生,还是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同时也是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他的散文“或如天马行空,大气游虹,或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老师季羡林称他为“意匠经营”的代表人物。
无论是10日下午在临清举行的座谈会上,还是11日上午为聊大学子作的题为《千手拂云 千眼观虹》的主题报告中,卞毓方不但深情地表达了对季羡林先生的难忘,还提到了他一直以来为之努力的心愿:要为季羡林先生作5篇文章。这5篇文章中,三篇已成,一篇完成大半却还没有题目,还有最后一篇,更是需要花费极大气力,同时也是能极大提升国人文化话语权的“大文章”。
第一篇文章
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他用这本书展现季老精神气质
2006年的一天,在从北京飞往珠海的飞机上,卞毓方突然想到了老师季羡林对于北大的评价——“沉郁顿挫”,继而想到了老师对于清华的评价——“清新俊逸”。这样的念头一出来,卞毓方喜出望外,彼时他正在写季羡林传,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题目。这8个字的出现,很快让他有了清晰的思路。不久,人们就看到了他出版的那本《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11日上午,在为聊大学子所作的专题报告中,卞毓方解释说:“我在书里将季羡林的一生提炼出8个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这八个字就分别来自季老对清华和北大的评价。我也是想通过这样的题目,强调他清华出身,北大执教,兼有两校的精神气质。”
在书中,卞毓方用相当篇幅描述了季老与一大批学界名宿如陈寅恪、胡适等人之间的交往,感情友情之真挚,一如季老之为人,毫不矫揉造作。书中提到,文革期间,对恩师陈寅恪先生,季老说:“一旦批到陈寅恪先生头上,我心里就感到不是滋味,虽然经人再三动员,我却始终没有参加到这一场闹剧式的大合唱中去。”对恩师胡适先生,季老写过《为胡适说几句话》,他还说,当时与胡适在一起工作的人剩下的不多了,“我要不写出来就不舒服”。
在卞毓方看来,季羡林先生与其他诸多大师一样和蔼可亲,但如果只是如此却也不够,季羡林先生更让人敬佩的是在大的问题上不糊涂,也从不让步。
第二篇文章
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
他用这本书还原季老家庭
这本书出版时,季羡林先生已经去世,被外界看做《季羡林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姊妹篇的这本书,向大家展示了在作为学者、大师之外的,生活之中的季羡林,家庭中的季羡林。
11日上午作报告时,卞毓方介绍这本书时,深情地回忆了写这本书期间寻找季承的经过。
卞毓方说,作为季门弟子,与季老接触多了,有一个现象让他很不解:为什么总是见到季老一个人,却看不到他的家人呢?他的儿子季承在哪里?卞毓方就问季老的周围人,大家都不告诉他,只是说,你别找季承了,季老不喜欢别人提这件事。
虽然大家都这么说,但卞毓方坚持认为,没有哪一个父亲是真的不想自己的儿子的,也没有哪一个儿子是在父亲晚年之际不想去见父亲哪怕最后一面的,这是深植于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所以,他坚持努力,遍访知情者,最终找到了季承,了解到季承主客观的困难,最终促成父子相见。
第三篇文章
千手拂云 千眼观虹
一本书比较大师的人生曲线
与季老同时代的大师不少,在这其中,季老的特点在哪里?卞毓方又一次与季羡林先生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对季老说,“我要写一本比较文学作品。找同样是1911年的大师来和你进行比较。”季老当时说,这样的人太多了,卞毓方说,那就加几个“框框”。这样的框框加来加去,最后限定在同样出生在1911年、都与清华有关系、都有欧美留学经历、都活到90岁之上的6位大师:季羡林、钱学森、陈省身、侯仁之、杨绛、黄万里。
鉴于出身不同,秉性迥别,机缘殊异,这6个人的人生曲线,既有交叉,重叠,更多的则是犬牙交错,参差不齐。卞毓方用历史的眼光把他们从童年、成长、求学、留学、工作、婚姻直到晚年生活经历进行了横向比较。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只有季羡林一个人是从贫苦农村走出去的苦孩子。
第四篇文章
尚未命名
他要用这本书与一些人对话
季羡林先生去世后,部分学者如余英时、李敖发文称,季羡林配不上大师的称号。这样的声音发出来,很多学者如钱文忠发文进行反驳,但在卞毓方看来,这些反驳文章还不够。
季羡林先生到底算不算得上大师?卞毓方说,在这篇还未完成的文章中,他会提到毛泽东、胡乔木、梁漱溟、彭德怀,通过展现季羡林先生与这些人的关系,来说明一些东西。在卞毓方看来,季羡林先生其实为自己埋下了很大的伏笔。未来,季羡林先生的声望不但不会随着他的故去而减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第五篇文章
筹备建立季羡林世界文化奖
以此争取中国的文化话语权
卞毓方要作的第五篇文章,其实是要建立一个季羡林文化大奖。在11日上午的主题报告中,卞毓方说,一位中央领导曾提到,中国在政治上不能称霸,在军事上不能称霸,但在文化上却要不断向外渗透,要掌握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在卞毓方看来,成立以季羡林为符号的国际文化奖,会是非常合适的一种方式,季羡林先生的成就东西方都认同,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基础。
卞毓方期待能有一天,由中国人为世界各地的大师们进行颁奖。为了促成这一奖项的设立,寻找当代能成为该奖项评委以及能来领奖的人选,卞毓方用了三年时间进行采访、梳理、写作,完成了《寻找大师》一书,在卞毓方看来,大师是一种社会坐标,天地元气,对一个以文化复兴为重任的社会来说,大师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紧要,不可或缺的。
(记者 赵宗锋 孙克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蔡同民到聊城市政务服务中心观摩指导党建工作
- 展示多项建设成果 武警聊城支队水城亮剑
- “山东好人”候选人任月忠想建私人紫砂博物馆
- 聊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
- 聊城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召开
- 聊城:实施“5521”工程 构筑立体大交通体系
- 聊城奖励农产品品牌注册
- 聊城男子爬上橡胶坝一下被冲走 至今未发现踪迹
- 提案办理告别“公文旅行” 办理速度更快
- 聊城交通晒丑篇:这些陋习你有没有?
- 打造聊茌东大三角 聊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 两家企业拒不整改 聊城开出节能降耗“第一罚单”
- 拿出来“晒晒” 聊城老年人有何优待
- 今年聊城公考考生比去年少了三千 共设七个考点
- 聊城招商引资服务窗口设立 为投资者搭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