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运河探访:行走在流动的历史中
清晨,盛夏的运河流淌地十分缓慢,微风吹动河面,晃出点点涟漪。但涟漪荡漾处,闪烁的却是几千年来积淀下的辉煌历史与文明。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作为见证两千多年来运河变迁的重要城市,临清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做出了积极努力。6月23日,记者在临清进行采访,同这里的居民一道,感受大运河申遗成功带来的喜悦。
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在这次世界遗产大会上,国际古迹理事对大运河的评语,第一句就是“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
临清市文史专家马鲁奎对记者说,“这次申遗的大运河项目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临清则是古老历史的见证者,“东汉末年,曹操利用黄河故道开挖白沟运漕粮进攻辽东,运河就流经临清。”后来,临清这个地方成为中国运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马鲁奎对记者说,“翻一翻元、明、清和运河有关的史料,隔不了几页就会出现临清。研究运河,临清是绕不过去的。”
据介绍,在运河申遗项目中,真正整体由人工开凿而成的人工水道,就是会通河。仅存的1.2公里会通河原始生态河段,就是临清从邱屯枢纽至临清闸的一段,这是原汁原味的元代运河遗存,也是运河古老历史的珍贵代表。
古人智慧的活化石
2013年发现的临清闸,是临清在运河保护工作中新发现的众多文物之一。临清闸临清闸整体呈银锭形,闸口金门宽6米,闸墩宽4.5米、长6.2米、高8.6米。闸墩两翼雁翅宽2.2米、长10.5-12米不等。这处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砌筑的运河闸,保存完好,“在运河古代水工建筑遗存中是绝无仅有的,是研究近一千来运河水工建筑的重要文物。”马鲁奎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发掘司司长陆琼评价这处船闸是运河的“宝中之宝”,是古代运河船闸的活化石。
据介绍,在运河保护过程中,临清新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船闸、避水兽、绞关石等在内的多种类型,2013年,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派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博士来到临清,对这里的文物发现也表示惊叹。在大运河申遗中,临清进行运河改造工程,这段运河又逐渐恢复了当年的美丽景色。如今,运河两旁,古屋错落有致,古老而沧桑。河上两座古闸桥会通桥和问津桥,采用元代石和从民间征集的明代贡砖修葺而成,经几百年沧桑后重现人们视野。
运河保护的新起点
清晨,在运河沿岸的公园里,临清市民正在晨练。对于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很多人都从新闻里看到了。对临清市民来说,运河带给他们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近年来,临清市一直将保护运河作为重要使命,多年来在运河保护与申遗方面进行着积极的努力。在运河成功申遗后,临清将继续加大对运河的开发和保护力度。“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才是真正永恒的主题。”临清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以来,临清市实施了元明运河环境整治工程,对钞关、古桥闸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恢复了运河原始风貌,改善了沿岸人居环境。今后,临清市将对接“一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合理规划建设沿河产业园区,将发展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宗商品集散地以及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园区,再造临清港口商埠,带动临港加工、仓储、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本报记者 祝伟康 本报通讯员 王会)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窨井冒水园东街成“水路” 水务部门称尽快处理
- 聊城:公交老年优惠IC卡余额能退吗?
- 聊城摄影爱好者可以免费去听四堂课
- 聊城护国隆兴寺复建奠基 纪念封发行 纪念邮戳启用
- 聊城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 环保烟花爆竹开始现身聊城市场 价格高销售不理想
- 亮优势育特色 聊城镇域经济期待亮剑
- 多元混搭好评如潮 聊城第二届网络春晚成焦点
- 聊城湖心岛装扮一新重新开放
- 聊城古城居民搬家 翻出民国“商六爷”瓷像
- 聊城:七旬老人想不开 割喉不成又撞车
- “假军官”冒充后勤部长 设连环计骗聊城商户一万元
- 聊城16个火车票代售点 均可发售学生票
- 聊城8岁混血女孩上《非常6+1》惊艳全场
- 聊城财政3000万助力29户战略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