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人舌尖上的早晨——呱嗒
在聊城,很多人的一天是从吃一口呱嗒开始的。来到早餐摊边,买一个热腾腾的呱嗒,用油纸包了,拦腰切开,露出雪白的蛋清、金灿灿的蛋黄,夹杂着香飘四溢的肉粒,深吸一口气,闻闻从指缝间飘散出来的葱花香,整个人瞬间精神“倍儿爽”。
有过出门求学或者长期在外经历的聊城人,大多数都有过这样一个想法:“要是能吃上一口咱聊城的呱嗒,那真是最美不过了。”而一旦有亲朋好友来聊游玩,呱嗒也是本地人必定推荐的特色小吃之一。在聊城,不管是城镇闹市、乡间集日,还是主要干道、胡同小巷,总能听到那熟悉的“呱嗒”声。
聊城的呱嗒创制于清代,迄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馅料有肉类馅、鸡蛋馅,还有肉蛋混合馅。而这肉蛋混合的呱嗒,还有一个风雅的称号,谓之“风搅雪”。关于呱嗒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呱嗒形似艺人说快板的道具“呱嗒板”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将其吃在嘴里实在美味,会让人不自觉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做呱嗒的时候,人们会将面团裹上馅儿后,压成长饼状,卷在一根短小的擀面杖上,再用力甩在案板上,便会发出一声清脆的“呱嗒”声。
而其实,关于呱嗒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沙镇东街的杨氏家族,从山西老家带来祖传煎肉饼的绝活,郑板桥到范县做县官时经过沙镇,便前去亲眼看看。郑板桥正对着一个生肉饼专心致志地看时,被身后的人撞了一下,他的一只手正好把一个生肉饼压扁了。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把这个被压扁的肉饼煎熟吃了,顿感味道特别,照此又煎了几个,照样很香。后来,主人根据当时郑板桥压生饼的声音和形状,取名为呱嗒。
传说终归还是传说,郑板桥到底有没有压扁肉饼,早已无从知晓。而沙镇杨家呱嗒,却真真的是聊城所有呱嗒中最负盛名的。杨家呱嗒不仅个儿大馅儿多,最重要的是口味独特,呱嗒煎出来后外表金黄,内里雪白,外酥里嫩,香脆可口。杨家呱嗒用料讲究,绝对不许往肉馅里掺菜叶子;无论肉价多高,都得用品质上好的精细肉,被称为是首选的聊城美食。目前,杨家呱嗒已经传承到了第五代,现已被《中国名吃谱》一书收录。
杨宪申是杨家呱嗒的第四代传人,年近六十的他依然坚持亲自制作,每天,他和子女们凌晨5点就起床和面,准备馅、料,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在他看来,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必须好好传承。现在,他已经将手艺传给了下一代,他的儿女们都在继续从事这份事业。
如今,呱嗒随着聊城人的脚步也传到了全国各地,但在北京它却被改了名,把它叫做山东状元饼。但在聊城人看来,还是呱嗒来得更加亲切。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90后女大学生捐造血干细胞救人(图)
- 聊城城区所有堆场料场销售点一律取缔
- 市人大收看活动专题片 王改真刘新东张同村参加
- 11月底前聊城专项整治无证网吧
- 高唐一中学29名差生被劝退 学校称是自愿退学
- 4月份聊城CPI同比上涨1.4% 肉禽类价格下跌
- 南水北调聊城段年底竣工 每年可引长江水1.8亿m3
- 施工挖断支线电缆 聊城柳园南路部分居民停电3小时
- 聊城望湖一期26栋楼主体全部完成
- “港客”假借电话骗人上车 聊城热心市民被骗走手机电脑
- 聊城:路上窨井污水溢 漫过道路流入湖
- 聊城一轿车遭黑手 四车轮被偷
- 聊城:夏天贼喜欢钻“空子”入室 出门乘凉记得关门窗
- 大批小区变老 “打包”管理老旧小区或许是一种出路
- 聊城:去年十六类商品价格中呈现“十一升五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