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262个村庄试点耕地确权登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现在,聊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正在进行,完成后将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其实,聊城的土地流转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82.95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1.35%。
本报讯 “目前,全市131个乡(镇、街道)的262个村庄开展了确权登记工作,涉及3.7万户农户,13.8万人,21.74万亩耕地。”11月25日,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
聊城全面扩大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试点范围,现在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每个乡(镇、街道)选择了2个村庄开展试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收集农户土地承包基本信息,对农户土地承包现状摸底调查,录入农户家庭成员、承包地块、四至边界等信息,并绘制农户承包地块草图。
其次是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四至边界和空间位置,绘制农户承包土地地籍图,采用航拍、GPS定位、人工测绘等方法查清农户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和空间位置,经过张榜公示并经农户确认后,形成农户承包土地地籍图。
再次是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的要求,依据这次查实的地块面积、四至和空间位置信息,建立纸质和电子介质两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
最后是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档案,并实施信息化管理。完成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后,各类资料要登记归档,集中保管,并将登记信息录入到计算机,实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
据介绍,目前聊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试点工作已进入清查核实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颁证。按照“申请、审核、登记、发证”的登记程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为依据,组织完善和换发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省明确规定,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不得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和试点任务按时完成,在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所需经费由市、县人民政府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聊城市已有12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为辖区内农村土地流转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发布、合同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档案管理等服务;部分村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点,为本村内土地流转提供中介、咨询、代理和信息采集报送等服务。
到2015年,聊城全面完成以县级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延伸阅读
聊城土地流转面积已达82.95万亩
流转耕地面积超百亩的经营主体有494个
本报讯 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82.95万亩,超百亩的经营主体达到494个,还催生了123个农业专业大户,85个家庭农场。
目前,聊城市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底,全市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只有18.54万亩,占全市农户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52%。通过近五年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82.95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1.35%。
从聊城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历程来看,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向多样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早期的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多采取代耕、无偿转包等方式。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租赁、有偿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成为了主要形式,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也初现雏形。
据统计,全市82.95万亩的流转土地中,转包54.66万亩,占65.9%,出租17.83万亩,占21.5%,互换3.57万亩,占4.3%,转让4.23万亩,占5.1%,其他形式流转2.49万亩,占3%。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迅速增加,促进了土地流转向规模化发展。
据初步调查,全市流转耕地面积超百亩的经营主体共494个,流转土地10.99万亩。其中,农业专业大户123个,流转面积达2.35万亩;家庭农场85个,流转面积2.1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167个,流转面积3.67万亩;农业龙头企业204个,流转面积2.84万亩。
■故事
土地流转让农民变职工
2012年,王保亮将自家的9亩多地流转给了村里的苗木种植合作社。
他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固定职工”,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既能收到租金,又能领到工资。
王保亮是冠县贾镇前二十里铺村村民,他流转出的土地流转金是1200元/亩。
流转地承包者肖书印介绍说,他从2004年开始种植苗木,当时每亩地苗木的纯收入三千多元,也正是利用这部分收入,让他给三个孩子盖上了新房、娶了媳妇。2012年,看着苗木行情好,他就与一家企业联合,成立了苗木种植合作社,在村里流转了20多户村民的地,种植了100多亩竹柳,预计每亩效益在两万元。
贾镇后二十里铺村村民赵书宏在村内承包70亩土地种植速生国槐、白蜡、椿树等绿化苗木,一年下来每亩地能收3万多元。通过土地流转,后二十里铺村苗木种植发展到了380亩,村内仅苗木年收入达到500余万元。
目前,贾镇土地流转遍及51个村庄,种植大户120多家,100亩以上有30家,涉及土地7000多亩。从土地上“退”出来的农民5000多人,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搞运输,有的组成帮工队搞农业服务,承揽一些“零散活”,大到耕地、收获、播种,小到间苗、套袋、摘果等,随叫随到,是他们原来种地收入的好几倍,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每年比原来人均增收1000多元。承包大户有的搞规模化蔬菜种植,有的搞绿化苗木基地,有的搞现代化养殖,他们年均收入是原来的好几倍,通过土地集中管理实现了双赢。
近年来,冠县越来越多的农民跳出“农门”,从事第二、三产业。为解决“家里有地无法种,想多种没地种”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控制耕地抛荒、闲置现象,冠县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土地集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激活农业“亩效益”,让农民实现增收。(记者 孙克峰 通讯员 许永飞)
■分析
土地流转还要解决的N个问题
尽管聊城的土地流转工作已经取得较快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农民恋土情结较重是土地流转中遇到的最常见问题。由于农民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尽管一些农民已经长期从事二、三产业,但仍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担心土地流转后,万一失业,今后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还有不少农户怕政策多变,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概念混淆不清。
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冯庄村,该村现有人口2500余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今年年初,闫寺街道办事处通过招商引资,引来某公司以冯庄村为中心兴建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村民由于恋土情结较重,坚决继续耕种土地。对于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冯庄村委会积极协调,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村南专门划出一方交通便利、灌排方便、地力肥沃的好耕地与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进行等面积置换,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目前,该村土地流转已顺利进行,种植基地正在进行土地整理。
操作不规范也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聊城市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以亲朋邻里间为主,而多数是双方只根据所达成的口头协议流转。有的虽然签订了流转合同,但内容也不完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甚至引发了一些土地流转纠纷。如庄某2000年2月因外出打工,不方便耕种土地,将承包土地4.82亩交给其弟代耕,并口头约定可以随时要回土地,但未签订书面合同。2007年秋庄某返乡,要求其弟退还承包地,其弟拒绝返还,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庄某于2010年6月4日提出仲裁申请。经仲裁庭调解,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其弟将4.82亩耕地退还给庄某,庄某自愿放弃赔偿。
土地流转成本偏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本几乎翻了两番,2010年,土地流转均价大约在400元/亩,而现在已经涨到1500元/亩左右。如:我市阳谷县的凤祥集团所流转用于建设鸡舍的土地租金已经达到每年“双八百”即:每亩每年土地租金为八百斤小麦和八百斤玉米同期市场价格。而在凤祥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下,周边村庄的土地流转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涨幅,农村土地流转成本总体上不断提高。单从流转农户看,流转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从整体看,农民增收并不明显。对于一些资金并不雄厚,准备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例如准备成立家庭农场的农户),土地流转价格的大幅攀升,致使他们望而却步。而目前,各级扶持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依然滞后,能够享受到财政扶持的经营主体数量还很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
还有,聊城的土地流转中集中成片流转难度较大。
当前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而使得土地规模流转操作困难,难以吸引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高效农业产业化项目落户,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规模流转受经营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生产旺季用工短缺现象严重,而且用工成本较高。“靠天吃饭”仍是当前农业较为突出的问题,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阻碍着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发展。
另外,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真正起到作用的较少。各县(市、区)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也未真正建立起来。
(记者 孙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