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李曙光:一个人的远行

发布:2013-10-29 17:12:34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DSCN2745.jpg

    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说,让你一个人背着包远行,你愿不愿意?如果是骑摩托车来一次远行呢?如果是骑自行车走个三五千里呢?如果是步行走个万里长征呢?

  有这样一个人,他今年已经57岁,接近法定退休年龄。他有一个计划,徒步万里来一次沿京九线的远行,并且已经在路上。

  他叫李曙光,是一位长期奋战在新闻战线的老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半生痴迷于“在路上”的感觉,不曾放弃。

  李曙光小资料

  1956年生人,1975年在聊城钟表厂参加工作,1980年调入莘县广播局,1985到聊城市(现东昌府区)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现为聊城京九城市信息协会会长、京九网总监、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单骑闯京九》《齐鲁寻踪》《冀晋秦寻根记》等书。

  四次远征 走山东闯京九下扬州延安行

  1991年,他35岁那年,开始了远征。“七一”前后一个月的时间,他独自一人骑自行车采访山东省一个个革命根据地:铁道游击队战斗的微山湖、甲午海战故地、孟良崮、台儿庄……除德州、滨州(那时叫惠民地区)以外,15个地市都走到了,行程约2500公里。李曙光回忆道,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革命传统教育落伍了,当时的想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唤起人们对革命传统的记忆。这些经历,后来汇成一本书:《齐鲁寻踪》。

  1993年,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又单车走京九。沿这条尚未建成的南北交通动脉,他走过了130多个市县,翻越了嵩山、大别山、井冈山、九连山脉等,行程6500公里,归家的时候,一米七九的他只剩下109斤,骨瘦如柴。他最重的时候,也从未超过140斤。正月十六出发,返乡的8月26日已经是盛夏。李曙光说,站到深圳罗湖口岸,因为手续办不了,只差一步到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这一辈子早晚要去香港看一下。《单骑闯京九》后来出版,记录艰难历程。这一年,他37岁。

  2003年,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他开启扬州之行。济南、泰安、枣庄、徐州、合肥、淮安、扬州,他与一位慕名而来结伴骑行的学生朱继荣,一路宣传“推动近邻友好、造福子孙后代”的观念。腊月十九出发,顶风冒雪,大年三十在扬州过年。骑行鲁皖苏三省,行程近1500公里。这段经历的结晶《三千里路云和月》收入他后来的一本书《冀晋秦寻根记》。那一年,他47岁。

  2006年,李曙光50岁那年,带着重大采访任务,他骑摩托车开始红色寻根延安行。骑摩托车看着轻松,但实际上危险性更大。因为他要走的河北、山西、陕西,多是山路,重车很多,路况不好。长期驾驶带来的疲劳,曾经造成他脚部摔伤,行程险些夭折。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上午下午各与后方电台进行一次连线做节目,节奏极其紧张。革命圣地西柏坡,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延河宝塔山,2500公里下来,时值盛夏,处处洒下他的汗水,时常接受暴雨洗礼。

  一个心愿 重走大京九建设“京九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李曙光也不例外。在最近出版的《冀晋秦寻根记》一书的前言中,他写道:进入新世纪,京九沿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地都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加速实现城镇化的步伐,于是我有了再走京九的想法,同时我希望建设一个服务京九沿线的信息平台“京九网”,让它发挥影响。

  1993年他走过京九线。2013年,李曙光想重走京九线,而且是步行。他用十个字概括这次行动:重走大京九,早圆中国梦。这个近乎疯狂的想法立即遭到家人的反对。远在辽宁丹东的生父(李曙光曾于幼年走失,目前养父母均已过世)已经年近八旬,他反对的理由有二:一是李曙光已经快60岁了,体力不比年轻时;二是担心路上有危险。

  然而,这两个理由,对于李曙光来说挡不住他,不然他就不是李曙光了。他有一个座右铭:让生命的砝码在事业中升值。曾长期在聊城人民广播电台任职的李曙光说:“干一辈子记者,是我最理想的工作,是一种毕生的追求,我与它相依为命。”

  今年国庆节,他北上北京,从那里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京九之旅。行前,他看望了丹东的父亲和兄弟姐妹,还有北京的姑姑。盘桓数日,他在国庆长假结束后,出发。

  出京南下,一个人的长征就此开始。随他同行的,是背包一个,布鞋一双,行李架一副。包里有老父亲放进去的三十斤梨和一些板栗,还有一些他的文件资料。每到一地,他必做四件事:找邮局盖邮戳、找当地宣传部或电视台探访新闻线索、找住处、找有特点的市容市貌增加感性认识。一路上,餐风饮露,晓行夜宿。渴了饿了,吃点梨子或板栗,要不就随便买点东西对付一下。累了困了,找个公园或医院的长椅,有时就这么过一宿。十几天后,他抵达了聊城,这里有他的家,他的港湾。算下来,平均每天步行五六十里,多的一次,是两天一夜步行约180里。千里跋涉之后,父亲给的梨居然还剩下四个。

  在聊城稍作休整,他将继续前行,目标是京九线的终点,香港。

  京九网其实早就弄好了,但由于人才资金匮乏的原因,这个网站目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两个困难 经费紧张 体能考验

  眼下老李面临两个考验:第一是经费吃紧,第二是身体状况。

  老李说,选择步行走京九,主要是锻炼自己,当然,与骑自行车相比,步行更节省费用。他坦言,像他这样主题的活动很难找到赞助。因为它不是商业性的东西,没有刺激眼球的猎奇的效果。采访老区和革命根据地,每每与商家产品的宣传定位不符。除了扬州之行考虑到同行的学生的安全,找到了2000元的赞助以外,他都是自费出行。说实在的,这确实与当年的徐霞客有一比。徐霞客凭官方路引还能时不时到驿站食宿,老李则没有这种便利条件。经费吃紧,他就只能选择吃苦。吃的挑最简单的,住的找个地方支个帐篷就能对付。

  李曙光不怕吃苦,甚至能以苦为乐。这个总是习惯谦恭微笑的长者其实幼年坎坷,那种过程,一般人没有经历过。他也想通过这件事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会吃苦,有吃苦精神。他觉得,吃苦精神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传统的、优秀的价值观念,还是应当坚持。

  体能的考验更严峻,因为毕竟不年轻了。考虑到北边平原多,南行则多是山地。老李特意借一个小插曲考验了一把自己。从固安县城出来的时候,他不小心把自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夹丢了,发现丢失时已经出来近百公里。急忙搭车往回赶,找到文件后,他用两天一夜的时间步行90公里,走到最后,形同散步。到了宾馆一看,左脚三四趾间起了一个血泡,右脚前半部分则干脆成了一个大泡。用酒精消消毒,他接着上路。他还发现,走路时间长了,肩膀脖子都疼,贴了膏药,时间长了与皮肤粘在一起,揭下来就出伤口。不过,北京南下一路走下来,他倒坚定了信心,觉得自己的体能还不错,南行,继续南行。

  李曙光非常崇拜第一个重走长征路的中国记者罗开富。老李说,孤行的人,长夜没有目标的行走,考验的一个是意志力,能让人克服浮躁心态,在身心磨砺中让你感悟到很多生活的道理。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只要坚持就能到达希望的终点。所以说,行走也是一种修行。从记者角度看,这种平民化出行方式特别适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老百姓对骑车子来的记者和步行的记者,感觉不太一样。

  一路走来,老李发现,京九沿线需要沟通信息,加强交流。无论走到哪里,如果当地媒体做一些他的相关报道,他都会借机把聊城的形象宣传出去。通过远足,开拓视野,感受祖国的变化,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教育。在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传统,对自己本身还有激励作用。就像那句话说的: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自己这点困难,根本算不得什么。

  在韩庄镇,老李丢了一个袋子,一位农村妇女撵了好远给送来。在清河县辛集东泮庄,一位叫李书堂的老大爷硬邀他坐了顺风车,四里地。这些经历虽然不能让李曙光忘却旅途中的不快,但却让他深信,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民间。

  他想本周出发,就在周中。祝福他一路平安。

  (记者 刘磊 孙克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