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人牧琳爱在聊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牧琳爱和王玉青一家。
牧琳爱获奖。
牧琳爱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是我有一颗中国心!”2013年4月28日4点49分,聊城人民的好朋友、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牧琳爱博士因冠心病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享年96岁。9月26日上午,“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揭牌、“聊城市牧琳爱爱心基金会”成立以及《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首发等纪念牧琳爱女士的活动陆续进行。美国老人走了,并且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中国的医疗事业。美国老人走了,但她留给聊城的脚步声似乎越来越清脆。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牧琳爱,了解牧琳爱鲜为人知的事,10月22日,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牧琳爱生前的翻译和生活秘书王玉青,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真实的牧琳爱。
牧琳爱:大度有爱
鼓励、纠正
助翻译英语水平提高
1980年出生的王玉青,从2001年起一直从事牧琳爱的翻译工作,同时负责她的生活起居,可谓形影不离。
“陪伴牧老12年,既是生活秘书也是翻译,对于老人难忘的事,七天七夜也说不完。”王玉青告诉记者,12年来,牧老对她及家人产生了依赖,而她和家人也离不开了牧老。
王玉青说,起初,她给牧老做翻译时,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当时她只会用简单的英语与牧老交流,于是,她在背后多看英语书,说错了牧老就会给她纠正。为此,牧老经常鼓励她尝试着去做,大度和不拘小节的风范让王玉青记忆犹新。后来,她的翻译水平得到了牧老的赞赏。
阳谷、聊城
两地办起公益“英语角”
1999年,牧老来到阳谷刘庙,2008年来聊城居住。在刘庙生活期间,牧老每个周末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坚持到聊城办免费公益“英语角”。后来,聊城国际和平医院聘请她为名誉院长,给她提供了一套房子。由于老人身体的原因,就在聊城常住了,但老人经常回刘庙村看看,并在刘庙办起了“英语角”。
那时,牧老星期四在刘庙办“英语角”,周六在聊城的家里办“英语角”。来回都要靠坐大巴车奔波,这些年一直这么坚持着。最近一两年,由于老人体力不支,刘庙的“英语角”有些断续,不过老人只要有力气、体力允许,都会打电话欢迎学员们到她家“英语角”进行交流。
“来学习英语的人很多,聊城大学的学生以及正在上初中、高中的学生都有。”聊城大学的学生有时邀请她到学校进行英语交流,她从不拒绝。
爱花、送花
这样处理“丢花”事件
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领导王兴利告诉记者,牧琳爱老人在刘庙居住时爱养花,她在院子里弄了个假山,并在墙上画画。
有一次,几盆花不翼而飞了。老人非但没有生气,还对翻译王玉青说,她爱养花,看来别人也喜欢养花,尤其喜欢她养的花,打听一下看看谁还喜欢养花,我们再养几盆送给他。
牧琳爱老人担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后,医院前面要修一些假山、花廊,牧琳爱老人主动掏腰包捐赠,还邀请美国、加拿大的专家为医院作了一场讲座。
牧琳爱:重情重义
寻找失去联系的挚友
得知其离世深感惋惜
小刘是一个开朗的女孩,她是2003年的一天,牧琳爱老人在从阳谷开往聊城的大巴上认识的。
开朗的小刘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她经常带外国朋友与牧老见面,给牧老带去了很多快乐,两人之间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2004年,王玉青在北京学习期间,小刘主动承担起了牧老的翻译和秘书工作。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她很长时间没有再和牧老联系。
2009年8月8日,牧琳爱老人通过记者寻找小刘,这一消息见报后不久,小刘的嫂子找到牧琳爱老人的家。“唯恐给老人带来精神打击,小刘的嫂子当时说了善意的谎言,称小刘去了越南非常偏僻的地方支教。”王玉青说,其实当时小刘因为精神抑郁症已离开人世。当小刘的嫂子走出牧老家的大门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伤心地失声痛哭。
当时,王玉青听说这个消息心里难受了很长时间,过了一段时间,她才慢慢将小刘离开人世的事告诉了牧老,牧老起初非常惊讶,后来慢慢接受了这一现实。毕竟牧老都是90多岁的人了,人生的风雨经历了很多。后来,牧老反而开导起王玉青来。
让王玉青感到不安的是,小刘起初与她和牧老在一起时,问及国际和平医院是否有精神科,并称她的一个朋友有点精神疾病。王玉青和牧老只是告诉她有这样的科室,不过没有过多问她。若当时多问几句,也许会了解到小刘的病情,若能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不至于出现后来的悲剧。“小刘不到30岁就去世了,这让牧老感到非常惋惜!”王玉青说。
牧琳爱:生活节俭
轮椅坏了不让扔
重新修修继续用
2006年,牧老由于身体原因,出入开始坐轮椅。当时,王玉青柔弱的身体难以驾驭牧老又高又胖的身体。在牧老的请求下,在济南工作的王玉青丈夫王明春回来与她一起照顾牧老。
出门坐轮椅,老人只要出阳台,王明春就早早地将轮椅推到阳台出口。到远一点的地方,王明春既开车还帮着搀扶老人。有了丈夫的鼎力帮助,王玉青照顾起牧老的生活起居更加得心应手。
“搀扶、推轮椅、上车后将轮椅放到后备厢里,说实话,后期没有丈夫的全力支持,照顾牧老的重任不知道能完成到什么程度。”王玉青感慨地说,丈夫共为牧老推坏两把轮椅,第一把轮椅留在了刘庙,第二把轮椅坏了后,将损坏的地方重新修了修继续使用,牧老不让扔掉。第三把轮椅刚买来还没来得急坐,老人就离世了。
牧老的居所不是太大,通风效果也不好。所以,及时清洗打扫卫生占据了王玉青夫妇很多时间。“老人很乐观,即便生病了仍然坚持坐在床上看书。”提起牧老去世之前的时光,王玉青泪流满面。
牧琳爱:对人贴心
反对翻译不母乳喂养
坚持将孩子接回生活
王玉青说,为了照顾牧老的生活,她一度将刚出生一个月的宝宝放到婆婆家,牧老对她放弃母乳喂养孩子的做法一直持反对意见,称作为母亲不能放弃母乳喂养孩子,那样是不负责的。于是,孩子被接了回来。有了孩子在身边,牧老也享受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牧老非常疼爱王玉青的女儿,为此还给孩子起名“王爱琳”。
12年的陪伴和照顾,让王玉青和丈夫孩子与牧老成了一家人。其实,六七年前,牧老的英国、加拿大、韩国的朋友先后主动邀请王玉青到国外深造,鉴于对牧老的崇敬之情,王玉青没有离开。“后来牧老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不好,更加离不开我。我若是很有心计的那种人,完全可以借助牧老的台阶出国深造,争取更多的好机会,我没有那样做,也不能那样做。”王玉青说,这样做尽管当时有些纠结,但现在自己并不后悔。
王玉青说,对得起牧老,心里觉得踏实,也正是老人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她和她的家人。
牧琳爱:热心公益
最近几年身体不好
但未拒绝公益活动
牧老的女儿西尔维娅2013年4月24日下午5点到达北京机场,前去接机的王玉青与她在北京住了一晚。当晚,王玉青担心牧老的身体以致彻夜难眠。当时,懂一些英语的王玉青的妹妹肩负起照顾牧老的担子。
妹妹后来告诉王玉青,牧老也是一晚没睡,一直在床上坐到早晨6点。让她吸氧,她坚持说身体没事。一方面因为王玉青没在身边,另一方面听说女儿要来看望自己而感到兴奋。
王玉青说,说实话,牧老最近几年都是在“硬撑”,一些公益活动,即便身体状况不允许,也答应,这是她的性格。让王玉青难忘的是,牧老起初来聊城时,若有人出于好心搀扶她,她会拒绝,因为在她看来,搀扶她是认为她老了,走不好路了,甚至不健康了。
■相关新闻
皮影戏 一首诗 英语角 圣诞节
老人的四个心愿
他们将努力完成
王玉青说,牧老生前非常喜欢皮影戏。因为她小时候在聊城看过皮影戏,后来便一直打听皮影戏是不是在聊城还存在。可以说,皮影戏让老人一直念念不忘。后来,由于比较忙碌,慢慢地就搁置了对皮影戏的寻找。
2005年开始,她时常跟王玉青提及自己去世后的葬礼上,她出钱让聊城的观众看一场皮影戏。
葬礼上,老人的遗愿没能实现,若在明年一周年或诞辰纪念日,王玉青希望给牧老请一场皮影戏,以完成她的遗愿。
牧老还写了一首诗,但这首诗只写了约三分之一老人就离世了。诗的大意是,“我来到这个世上,一生过得很开心很快乐,感谢上苍让我来到中国,感谢中国人对我的热爱,感谢来宾参加我的葬礼,每个人都会步入不同的人生阶段,我的人生旅程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不希望大家对我过多的伤悲。虽然我已经走了,希望大家依然快乐开心,我对中国人的爱永远留存在中国……”王玉青说,这首诗牧老是准备在她的葬礼上让人宣读的,不过,这个遗愿也没实现。
通过“英语角”,牧老生前与在祥光铜业上班的德国人Andreas成为朋友,Andreas经常到“英语角”与牧老交流,英语非常流利。老人生前嘱托Andreas,就是她离世之后,希望他将“英语角”继续办下去。
牧老去世后,Andreas考虑到王玉青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最近,Andreas来过几次牧老故居,与王玉青协商启动“英语角”事宜,希望能在牧老故居继续将牧老创办的“英语角”延续下去,让更多的聊城人受益。
Andreas表示,牧老走了,若她在另一个世界感知她的“英语角”继续延续下去了,会感到很欣慰。Andreas说,他很喜欢中国,很敬仰牧老的精神,也想向牧老学习,争取在中国拿到“绿卡”,长久在中国待下去。为此,王玉青准备给Andreas起个中文名字,以便于“英语角”的学员们容易记住和交流。
牧琳爱的大女儿、大女婿留给王玉青300美元,托付王玉青圣诞节时,买点圣诞礼物,穿上圣诞老人的衣服为刘庙的孩子继续过圣诞节,这是牧老生前的愿望,王玉青说,牧老虽然不在了,但这件事会继续做下去。
王玉青说,尽管牧老已经走了,但聊城人还在关注着她,聊城市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在老人去世后搞一系列向牧老学习的活动,牧老博爱的国际主义精神在聊城一直延续。
得知牧琳爱事迹
骆家辉感到惊讶
称牧老精神是中美友谊的巨大财富
9月26日上午,“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揭牌、“聊城市牧琳爱爱心基金会”成立时,牧老生前好友、在上海从事LED灯设计的美国人卡尔顿·兰博告诉王玉青,他通过电子邮件将聊城各大媒体报道牧老的事迹传给了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骆家辉感到非常惊讶,在山东聊城生活了这么多年的美国老人牧琳爱,默默地做着公益事业,他很赞赏牧老的精神,并称这是中美友谊的巨大财富,但确实知道得太晚了。
另外,牧老生前好友、美籍华人美国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罗玲,一直关注着牧老,王玉青也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
罗玲在牧老生前见面时,看到牧老住的环境和牧老所做的事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告诉王玉青,只要聊城有活动需要她参加,她会尽可能地答应。
(记者 陈金路)
■人物简介
美国老人牧琳爱
牧琳爱于1917年8月11日出生在中国河北省北戴河,12岁以前的童年在山东聊城度过。13岁后随家人返回美国,曾在美国北部科罗拉多州一家儿童医院任院长。1992年和丈夫一起重返中国。1998年丈夫去世。1999年,82岁的牧琳爱卖掉了美国的别墅、汽车等家产,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开始在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和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居住。
牧琳爱老人曾被评为“2006年山东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入选“感动山东真情故事”十大人物,被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山东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称号。2006年5月,牧琳爱被评为“山东慈善大使”,同年6月,她被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2009年7月24日,牧琳爱老人被山东省授予中国“绿卡”,获得永久居住权,成为山东省首位因“特殊人才”事由获得我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友人。
(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张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