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古城楼东大街卫仓修复工程将于九月底完工

发布:2013-8-26 18:14:33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IMG_1509.JPG

古城楼东大街卫仓修复工程施工现场

   青砖灰瓦、木制格窗、油饰彩绘,院落雄阔高大,砖、木、石雕琳琅满目……

  8月22日,记者来到古城楼东大街卫仓修复工程施工现场时,一组明清风貌的建筑映入眼帘,透出厚重的历史韵味。

  进展:按计划卫仓9月底将完工

  卫仓恢复建设工程占地6.6亩,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81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近1300平方米。

  据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窦维田介绍,建筑布局前面部分西南角处的四合院落为衙署,是明代卫仓办公的地方;东南角的角楼为钟楼,是卫仓站岗放哨的地方。

  衙署后面的东西两个厢房分别是武器库和粮仓,武器库和粮仓的后面是展示厅,展示厅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

  卫仓恢复建设工程采用明清官式小式做法,青砖灰瓦,抬梁式木结构,传统地仗油漆,外檐施彩绘。整体风格与老城风貌相吻合,古色古香、幽静肃穆。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有的施工人员正在做厢房台阶,有的在为外檐施彩绘,工程进展有序而紧凑。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现在我们已经完成绝大部分建筑的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个别建筑仅余扫尾工作。”窦维田说,按计划,今年9月底卫仓就可完工。

  据介绍,除了建筑工程外,卫仓内部的布展工作也已展开。“设置在武器库内的关羽塑像、兵器架已经制作出来了。另外,酒囤、挂钟也制作好了。”窦维田称,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十一”期间,卫仓有可能会对外展示。

  介绍:“卫”是明朝的军队基层组织

  随着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的有序推进,卫仓将以崭新的容姿出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么,“卫”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机构?它又是在什么时候设立的呢?

  “要知晓这些,需了解明朝军队的‘卫所制’。”对聊城地方史颇有研究的八旬老人刘洪山说,明朝初建,明太祖为了迅速统一全国,立即北征平定北方,东昌地处两京之要津,京师之咽喉,因位置极其重要,所以东昌就成了集结重兵的军事重地。

  刘洪山说,在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卫”辖“千户所”,“千户所”辖“百户所”,“百户所”辖“总旗”、“小旗”。“卫”向上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卫所官兵户籍入卫,称“从征”,一人从军世代为军,“以军隶卫,以屯养兵”,一般卫所“二守(卫)八耕(屯垦)”(《明史·食货志·田制》)。它以军屯保证其供给,世袭保证其士兵来源,既能守卫作战,又无军供之忧。

  “洪武四年(1371)六月,置……平山卫于山东”(《 太祖实录》卷六六),因东昌城内古有平山而得名。指挥使司建在东昌城内今卫仓街西,今天的光岳楼东路北卫仓街西侧,便是平山卫旧址,卫仓即平山卫仓库。

  沿革:康熙年间平山卫被裁

  明清时期,聊城先后先后设置平山卫、东昌卫和临清卫。其中,宣德五年(1430),武昌左护卫调至山东,更名东昌卫,建卫指挥使司于古城内考院街东首路北(《东昌府志》卷一三“兵戎”)。

  刘洪山说,当时,卫所军士全都另立户籍,一经签派为兵,不能随意脱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居民的富裕,卫所士兵开始挣脱对自己的人身束缚,有的贿赂官员出外营商,有的转投募兵、营兵,有的乞请习文,有的改从他业。

  因而卫所制的功能大大削弱,渐变成运输、仓储、农耕等企业性质的组织,东昌军事重镇的地位也慢慢消失。

  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平山卫,归东昌卫。雍正九年(1731),“令屯卫田亩可典于军户,不得私自典于民”。光绪二十八年(1902),“谕各省勘实屯地,檄屯户税契执业,改屯响为丁粮,归州县征解……裁卫官”(《清史稿·食货志·田制》),至此,军户成为民,屯田给契约成私产,屯响改为“皇粮国税”,由州县征收,卫所全废。□文/图 记者 岳耀军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