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运河船闸的秘密
阅读提示:
8月22日-26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济南举办,是大会成立105年来,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聊城市市六个卫星会议城市之一。而此次大会的主题被定为了“运河文化与世界遗产保护利用”,这无疑释放了一种信号,聊城作为卫星会议城市之一,运河聊城段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此次大会的召开会给运河聊城段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带来哪些启示?聊城又该如何利用好这次会议的机会做好运河的文章?记者专门采访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博士郑民德。
周店船闸月河涵洞现在看起来依然十分漂亮。 记者 亚杰 摄
大运河,不仅物质上赋予了沿岸城市繁荣和富庶,它的存在也让生活在运河沿岸的人们感受到了其巧夺天工的智慧。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属于元代所开凿的会通河,当年为了节制水源,便于船舶通行,会通河上建有大量的船闸,因此也就有了“闸河”之称。
与运河其他段相比,数量极多的船闸,弯曲的河道,也成为运河聊城段的独特魅力所在。
运河船闸的秘密,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
运河船闸
见证漕运繁华
2010年8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开启。
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的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市文物局、聊城市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对土桥闸一带进行了调查发掘。首座经全面考古发掘的古代船闸浮出水面。
这个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中的土闸引起世人关注,据专家介绍,这也是大运河上完整揭露的第一座船闸。
运河聊城段的船闸之多也让记者大吃一惊。
据了解,至今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上仍然保存着的船闸分别有周店船闸、张秋上下闸(即荆门上下闸)、辛闸、梁乡闸、土闸、戴闸、临清二闸等,大量的码头、桥梁等水利设施,也恰到好处地保持了“闸河”的原貌。
记者通过采访及梳理历史资料发现,在聊城境内不少船闸破坏十分严重,有的则保存相对完整。
阳谷境内,在张秋、阿城、七级三个码头分别建有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源,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畅通和停泊。
从阳谷七级镇沿聊位路北行六公里即是周家店,这里经常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学者。因为,这座至今保留了南闸、北闸和月河的周店闸,在运河故道上并不多见。
据聊城本地学者考证,在东昌府境内,还有李海务闸、通济闸、辛闸、梁乡闸、梁水镇土闸等。其中“通济闸”位于聊城东关,闸上有桥,俗称“闸口桥”。新中国成立前,运河尚能通航时,“通济闸”的闸板可以提升,使桥下船只通过。辛闸位于聊城市城北嘉明工业园处的古运河畔。梁乡闸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梁闸村中部偏南古运河道上,梁水镇船闸则是日前被完整发掘的大运河上的第一座船闸。
一开一闭
船只通行有秘密
这些船闸是怎么工作的呢?
在周店船闸前,几位老人见记者前来采访,都过来和记者攀谈起来。
如果不是听这些老人诉说,记者无法真实地感受到船闸通行的情景。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周家店船闸的闸门为双扇蝴蝶门,它的开启是靠两侧的铁绞盘在铁杆牵引下完成的。至今这两个铁绞盘还完整地保留在周店船闸遗址上。
绞盘下面为齿轮状,跟铁杆上的锯齿部位咬合,靠铁杆带动开合闸门。老人们说,这需要三四位壮汉才能推得动。而为了避免闸门出现故障而影响使用,在两扇闸门之外,各设有闸板装置。
闸板即长条木板,使用时自底部依次上排,其两端各卡入两壁的凹槽中。北闸,其规模与形制大致与南闸相同,不同之处只是闸门开启的方向相反。
老人们说,南、北两闸闸箱之间,河道东岸原设有3个码头,码头台阶均为方石砌成,南北两闸向西约60米处,即为月河。月河自南闸之外(闸之南部)从主河分出,然后向西,再向北转东,最后在北闸之外(闸之北部)并入主河。月河之上建有桥梁式的月河涵洞,涵洞下设水孔,各孔设门,可开可闭,以控制水流。
南来的船只在南闸门开启后,首先进入闸箱。此时,北边的闸门是关闭的。北侧的水流通过弧形的月河绕道,待水充足后,南闸门关闭,北闸门提起,船只随水流通过北闸门。北来的船只同理,只是这时月河中的水是呈相反方向流的。
在这些老人的记忆中,当时的船并不大,闸箱之内可容纳20多只船,在夜间,这些船就直接停在里面,还能防盗。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对于周家店船闸的保护,一个基本的规划是,要在这里建设“周店船闸遗址公园”。
而据当地的干部介绍,在该村的长远发展计划中,不仅要将古船闸保护起来,还要让它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阳谷段
六道闸节制河水
大运河阳谷段位于阳谷县东部,南起张秋镇金堤闸,向北过阿城,经七级崔庄流入东昌府区,全长约29.75公里。开凿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名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从阳谷宣传部门了解到,大运河阳谷段中的自阿城下闸北1公里处向北约10公里被南水北调河道占用,南起金堤闸水至阿城下闸北1公里处约19公里河道被列入重点申遗河段,该段河道内元代建设的水工设施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也被列入重要申遗点。会通河阳谷段遗产保护区河道双边外延5米,面积为99公顷,遗产缓冲区以两岸保护区边缘为界双向外延80米,面积为368公顷,总面积为467公顷。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阳谷段,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好消息传来,阳谷县有了世界级文化遗产项目。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因会通河淤塞严重,运河阳谷段全面疏浚,疏浚后的主体河道深4.33米,宽10.67米。
大运河连接中国南北五大水系(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为了节制运河水,对河水进行科学蓄泄,有专人测定地势,依其高低,水势缓急而修建涵闸,远近疏密,用水闸控制运河水。
据介绍,在阳谷境内,船闸的利用十分普遍而且频繁,当地人更是用“一地二闸,或数十里一闸”来形容当时的船闸之多。
船闸之多当然不能乱,记者了解到,关于船闸管理,在古代也有一套严格的办法。
闸有闸官,另有闸夫多名,蓄水开闸,泄水放漕。上启下闭,下启上闭,船出而水不大泄。若两闸同启,则运河水走失严重。据史料载,涵闸钥匙掌握在捕河厅,一启一闭,叫上闸钥匙,领下闸钥匙。因为以漕为重,先放粮船,后放民船。据《元史》记载,船过涵闸,必须测量长短,符合条件的才允许过闸,违者处罚。
□链接
“七十二闸”中它最牢固
一年前,记者在周店村曾采访过一位老人,关于民国年间修闸的情形,他还有一些记忆。
他的名字叫罗会斌,早在儿时,他就常听先辈们说,“在会通河‘七十二闸’中,就属这座船闸修得最牢固、最完美”。而他亲眼见证的民国期间的维修,也非常讲究质量。
老人讲了这样一个细节——南北两闸之间的闸箱河底,全都是用柏木铺的。柏木是用大铁锤砸到地里,上面再覆以其他建筑材料,非常坚固,有利于防止淤泥和渗水。
在他的记忆中,当年在现场负责工程建造指挥的人中,有一位被称为“孙工程师”的干瘦老头。他十分严肃,不苟言笑,连别人问他问题都极少回答。周店村人最常见到的情形是,孙工程师常常拿着一个米尺不断地量来量去。
据说,早在工程建造之初,就曾有人指着运来的石料问这位孙工程师:“这些石料够不够用?”可是他没有回答。直到工程结束,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那些石料既没有多一块,也没有少一块,计算之准确,可见一斑。
月河中间部位就是月河涵洞,它也代表着时人治水的最高智慧。时至今日,记者看到,地上部分高近3米的涵洞外墙依然坚固地耸立着。
民国题刻“周家店闸”、“月河涵洞”至今牢牢地镶在闸坝上,完好无损。不过,题写它们的人(时任山东省政府建设厅长的张鸿烈)却早已故去。
(记者 刘亚杰 整理)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一市民请风水先生“转运”却被骗千元
- 聊城:“5·20”扎堆领证
- 聊城一小区需维修 资金却“捉襟见肘”
- 聊城青年林路拥堵不堪 交警及城市管理部门均表示将加强整治
- 病重女孩母亲替女拒绝好小伙求婚 只为不让女儿再拖垮另一个家庭
- 茌平汽车站附近一天然气管道泄漏
- 聊城:轻信话费积分换现金 聊城一男子被骗一万八
- 聊城集中执法解民忧 严打欠薪等违法行为
- 聊城严格冬期工程质量管理 地基养护温度应不低于5℃
- 聊城市民遭遇:广州民警来电让你汇钱?假的!
- 聊城王甲山:棉纺产业的“弄潮儿”
- 突显历史风貌展示文化内涵 聊城古城规划建设景观亮点
- 天寒湖冰薄 市民亲水游玩请注意安全
- 单位破产,部分家属院成“弃儿”
- 聊城市“菜篮子”获国家835万元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