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多个特色博物馆“五一”后开放
明清圣旨博物馆。(资料片)
本报聊城4月28日讯(记者 张跃峰) 在4月18日上午举行的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聊城市文化局通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情况时表示,今年将扎实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重点抓好“十个项目”。其中,古城区多个特色博物馆“五一”后将陆续对外开放。
围绕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聊城市文化局副局长翟健表示,今年将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规划;凝炼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扎实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整合社会力量创新发展。
针对扎实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今年将重点抓好“十个项目”。抓好大运河遗产和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监测和保护,构建运河文化长廊;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促进民办、行业博物馆发展。在古城区,我们将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老照片博物馆、契约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目前正在推进中,“五一”后将陆续对外开放。
结合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实施,抓好特色文化城镇、乡村的保护。今年重点抓好特色村落的调查;实施“寻找聊城古城”考古调查探索工程,摸清聊城古城历史变迁。拟对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庙遗址进行初步勘探;推进实施县及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打造区域历史文化展览,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重要平台。
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推进各地非遗传习所、展示馆建设。推进生产性保护利用,加强衍生品开发,争取每个县市区发展3-5个特色项目,建成1-2个龙头企业,助推形成一批著名品牌,创建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结合全民阅读活动实施,组织开展“接续文化薪火,讲述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征集传播活动;启动《文化聊城丛书》——《聊城文物故事》和《聊城非遗故事》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县市推广图书馆+尼山书院建设模式;围绕聊城历史传统文化运用戏曲、动漫等形式搞好艺术创作。
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达362处
根据聊城市文化局通报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聊城市文化部门广泛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在市和部分县图书馆设立了尼山书院,通过向市民提供国学书籍、国学内容光盘以及国学讲座等形式,普及国学和礼仪知识。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聊城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至今仍保留有很多文物古迹、历史人物遗迹、历史典故等文化资源。其中,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去年,大运河申遗成功,阳谷、临清的三段运河、六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20多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成为开展乡土教育、展示地方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聊城古城区在保护改造中,已经建成了明清圣旨博物馆、葫芦文化博物馆、戏曲展览馆、东昌木版年画研究基地等,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王忠林检查聊城市第二届运动会筹备和场馆建设情况
- 市民建议加快建设隆兴寺 带动聊城旅游
- 聊城新东方国际地下停车场开放 400个停车位仅停50辆车
- 温度高湿度大 聊城近期“闷热天”将唱主角
- 省财政厅140万支持聊城“三区”人才教师专项计划
- 聊城:半月内两代三口人相继患病 乡邻帮看幼子老母独撑全家
- 第三次文物普查聊城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29处
- 宋远方参加茌平代表团讨论 强调明确目标任务推进科学发展
- 专家支招公考面试:讲话用修辞 着装注意差异
- 临清贫困家庭雪上加霜 四面八方伸出援手
- 关于省市少数民族扶持资金支持项目的公示
- 聊城首部原创人偶剧元旦首演 《功夫熊猫》等剧目精彩亮相
- 聊城运河保护与申遗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 聊城22名学生获高校保送资格
- 聊城二中教学改革代表大部分学校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