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七贤”读书故事:从读书到治学 从治学到做人
发布:2015-4-23 17:44:13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在熟悉聊城地方史的人们心目中,曾经坐落于万寿观西约100米处的七贤祠,是一个令人仰望、崇敬的场所。如今,七贤祠在古城区楼西大街重建,纵观七贤故事,从读书中学智慧、从读书中养成气节、从读书中锤炼意志。千万卷浩瀚书海中走出的聊城七贤,留下一连串感人故事,高尚气节影响聊城深远。
“槁项黄馘”,是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对这七位贤良曾经作出的描述。这几位颈项枯槁、面黄肌瘦的先生,为什么能够备受尊敬,让后人专门建起祠堂来供奉、纪念他们呢?查阅史料不难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品格:都是德才兼备、为官清正之人,屡遭贬斥仍坚守正义、安贫乐道、提携后进。其高贵品格,成为当世的一种精神高标。其高贵品质的来源与读书密不可分。
读书的一项至高境界是治学。这七位先生还有一个共同点:在学术思想上,都尊崇王守仁的“心学”。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是明弘治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上,先习朱熹理学,转而研读佛老,再后研究发展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心学”学说,与程朱理学对立。针对程朱理学行知脱节的学风,他的学说力倡“知行合一”,在明中叶至明末得到广泛传播,风行逾百年。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评价他是“明代学者重镇,宋明理学的高峰”。
“聊城七贤”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等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其中,王道、穆孔晖都亲自师从王守仁,王汝训是穆孔晖的学生,张后觉则跟从王门弟子颜钥、徐樾学习,孟秋、赵维新又都是张后觉的门人。凭着他们的影响,在“心学”传播欠广的北方,聊城独树一帜成为主要基地之一。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统一更换城区主次干道下水道井盖
- 2015年聊城城建规划初步确定
- 去年聊城两万多人被狗咬伤 两人死于狂犬病
- 聊城:剩余烟花爆竹陆续回收入库
- 聊城人民公园附近三车追尾
- 高唐县农机商城20多家商户被物业断电
- 承办“年夜饭” 必须先备案 春节餐饮举报投诉电话为12331
- 走进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 院士建言“二次创业”
- 学习高标准 查摆严要求 聊城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
- 山东省国际象棋等级赛落幕 430余名选手聊城决高低
- 聊城柳园南路开始大修 9月20日前通车
- 聊城“春晚等你来”秋季赛开赛
- 聊城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确定
- “群星奖”入围作品将登聊城网络春晚舞台
- 聊城财政收入完成47.05亿元 上半年增幅居全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