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镌刻的是生平 饱含的是深情
虽然距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但从3月28日开始,已经陆续有人赶到聊城公墓万寿陵园扫墓了。
4月2日,前去扫墓的人群明显增多。
天色低沉,凭吊者蹲在墓碑前,缅怀故去的亲人,表达深切的思念。
这些思念,有的体现在鲜花上,有的体现在扫墓者的低声低语里,还有的直接镌刻在墓碑的后面,那是墓志铭。
在公墓工作人员看来,聊城市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讲究沉默是金,所以刻有墓志铭的墓碑只是少数。不过,有一些墓志铭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是永不止息”
简单却深情
在33岁的刻碑人李洪涛心里,这十多年中所刻的墓碑大都是一个类型。
“子女为父母立碑,大都把父母名讳和立碑人名字写在正面,后面常常不着一言。”李洪涛说,这是众多墓碑的基本格式,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方人传统观念较重,讲究逝者为大、沉默是金。因此,在墓碑的背面刻上墓志铭的,只是一小部分。
不过,虽然只是一少部分,但许多亲人通过墓志铭表达的对逝者的依恋,依然让人动容。
在墓园的一座墓碑的背面,是简单却深情的6个大字“爱是永不止息”。李洪涛说,这些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真实表达了子女对父母恩情的深切缅怀。
在另一座墓碑的背面上部,是两个大字“缅怀”,下面则简述了立碑人父亲的生平事迹。在李洪涛看来,这样的墓志铭,端庄大气,让人难忘。
记者看到,更多的墓志铭是,较为简略地叙述父母一生,并表达铭记父母教诲,传承家国风范的一份深情。
一篇墓志铭里
铭记着家国荣辱
在这些墓志铭中,有一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因为这篇墓志铭里,既有一个国家的荣辱变迁,也有一个家庭的骨肉聚散。
聊城人张女士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长大后,张女士嫁到河南,丈夫为冯玉祥部属。1935年和1936年,张女士先后产下两子。抗战初期,母子随军南迁。因二子年幼,恐难经受颠簸之苦,于是寄养在孩子的舅母家。抗战胜利后,一家人重回河南老家。不料此后国共内战爆发,母亲和大儿子只好再度随军南迁。1949年,张女士随大儿子徒步南行,期间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厦门,后乘船赶到台湾。先被安排住在彰化,1966年迁居桃园。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二儿子方与母亲再度重逢,其间骨肉分离已经半个世纪。
此后,老太太年事已高,被二儿子接回聊城奉养,直至2004年去世。
公墓工作人员张先生告诉聊城晚报记者,这个墓志铭是老太太生活在台湾的大儿子在前几年立的,碑文全部为繁体字,且为较为严谨的传统行文方式,当时刻这通墓碑,李洪涛没少费功夫,但他一丝不苟,确保没出一点差池。
李洪涛说,这种墓志铭文字较多,因此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比较长,但只要时间允许,他愿意多花点心思,尽心尽力刻好每一个字,这样做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一对老两口
每年来给“自己”扫墓
在公墓墓园,很多是子女为父母购置的合葬墓穴。为了方便,即便父母一方依然在世,两个人的名字也都刻在上面。只是字体颜色有区别:逝者描金,生者描红。
不过,有一个墓碑不一样,上面写明这是三个女儿为父母购置的一通墓碑,但父母两个人的名讳都是描红,因为两位老人都还活着。
张先生对这通墓碑背后的故事尤为深刻。
他告诉记者,实际情况是,两位老人依然健在,但三个女儿都已经去世。“每年清明节当天,年龄都已经七八十的老两口会坐公交车赶到这里,仔细地给自己的墓碑扫墓,重新描一遍自己的名字。有时我们想过去安慰他们,他们总是摇摇头,不怎么说话。”张先生说,老两口每次来扫墓的情景都让人特别感慨,在大家看来,他们是来给自己扫墓,也更是在思念自己的孩子。
“很多人刻上墓志铭,是在缅怀父母恩情,敦促自己延续家风。”聊城市公墓管理处主任王存忠说,这与我们如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和谐统一,每个墓志铭背后,其实都是一段家史,也是一段时代记忆。墓碑冰冷,但背后的故事,都很温暖。
(记者 赵宗锋 孙克峰 通讯员 闫向军)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化“民意”为“民生”让百姓得实惠聊城立足群众解难题
- 2015年国考15日起开始报名 聊城18个岗位招录50人
- 街头彩色小鸡多为“劣质货”
- 聊城女子骑车上班车祸身亡 肇事司机已被警方严惩
- 聊城全市开展物业专项整治活动
- 聊城:雪天拉高菜价 菜贩称预计春节菜价会下降
- 38岁水果哥:半个身体撑起家
- 高唐县教育局局长魏丙琰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第十四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体学习和重温入党誓词
- 市直卫生系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 赵庆忠参加
- 聊城古城确定科学建设思路 最大限度满足发展需求
- 聊城有一批“银发打工族” 最小的六十岁最大的八十岁
- 聊城汽车总站返乡客流增多 小年前后或迎春运首个客流高峰
- 陈平:突出自身特色 高质高效推进小城镇改貌
- 聊城城区交通进入节前“堵车模式”
- 聊城财政大力支持节能减排 促进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