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半身不遂 依然坚持创作
“急转战兮,千军可隐;巧周旋兮,万人可藏。一垄兮,剽悍男子一堵墙;一亩兮,精壮汉子一战场……”这是李佑华老人最近的创作《红高粱赋》里,他自认为比较满意的几句话。
今年75岁的李佑华,是一位教育行业退休的干部。如今,因患急性肺缺血的他,身体已经半身不遂,但他依然坚持每天看书、写作。他说,只要生命还存在,他就会一直创作下去。
“就算不上学了,挑着粪筐也得有文化”
2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聊城一中对面师范家属院李佑华老师的家中,他正坐在客厅的一把竹椅上看书,旁边沙发上放着几本书、放大镜、纸和笔。
李佑华说,他这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和创作。可是,自从他生病以后,儿女们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就不愿让他再读书了。可是李佑华依然改不了读书的习惯,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或者创作,没有间断过。
为了让老人的身体慢慢好起来,儿女们给他买了不少健身工具,但是他很少用,因为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写作上。
“有时看书入迷了,就忘了吃药。”李佑华说,因为他经常忘吃药,大女儿都被气哭了,并对他说气话:“以后有病再也不管你的事了。”
李佑华说,他爱看书、写作,主要是幼年时受祖父的影响。
李佑华老家在阳谷县定水镇五杨村,他年幼的时候,祖父除了在家种地,还做点小买卖。祖父是个文化人,不仅会写毛笔字,还特别会教育孩子。
李佑华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就跟着祖父学会了写字,还会背“小九九口诀”。不幸的是,14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后来,李佑华的父亲再娶,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为了供他上学,年迈的爷爷变卖了房子和家里值钱的东西,给他交学费。为了不辜负家人,李佑华更加努力学习。一次他看刘绍棠的《青枝绿叶》,得知作者从高中时期就开始发表作品,于是他立下志向,“以后我也要出书”。
求学的日子虽然很难熬,但李佑华从来没有想过要辍学。他默默地告诉自己:“就算不上学了,挑着粪筐也得有文化。”
"教书育人 他写的文章曾被选为教材"
高中毕业那年,李佑华想考取一所名牌大学,但最终因外语水平太差以及已婚所限,到曲阜师范学院就读。
大学中,李佑华阅读各种书籍,大开眼界。大学的时候,李佑华正好赶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去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在那时,他写出了《社教歌谣》一书,创作的诗歌《百家女》还在省报发表。
大学毕业后,李佑华被分到莘县一中任教,教高中语文。由于他的课非常受学生和其他老师喜欢,他曾在全县举行公开课、传授教学经验,名噪一方。后来几经辗转,他被调到原聊城师范学校当副校长。
一直以来,李佑华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并小有成效。1978年,曾在《连环画报》发稿,开画报刊载科普作品之先例,画报社组织全国读者讨论,大获好评。1980年,他在《山东教育》发一文,被选入全国报刊优秀文章目录,打响该刊文章入选目录第一炮,杂志社召开座谈会,并派员专访作者。同年,在《故事会》发一组故事,后来出版了《中国作家艺术家创作故事》、《外国作家艺术家创作故事》。这两书均于1986年参加全国图书展览,书中有的篇章被报刊转载,还被北京语言学院选为教材。
"只要生命还在 他想一直创作下去"
退休以后,经好友介绍,李佑华加入了聊城市楹联学会,开始创作楹联。到目前为止,他创作的楹联作品已有千余副。其中在《山东楹联集成》一书中就收录了他的作品18副。
李佑华不但喜欢写楹联、诗歌,还喜欢写赋。他的作品《凤阳小岗村赋》,曾在《中华辞赋》一书中发表。近期,李佑华又创作了两篇辞赋作品,分别为《公祭赋》和《红高粱赋》,其中一篇已经投稿给《中华辞赋》。目前,李佑华出版的著作共有九本,包括《中国作家艺术家创作故事》、《外国作家艺术家创作故事》、《书弓笔箭集》、《辞赋诗联集》、《联格例话》等。
“只要生命还存在,我就会一直创作下去。”李佑华说。
(记者 梁营营)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山东聊城:水上古城新添清代拳师塑像(图)
- 聊城蛋价“打挺” 一天涨一毛
- 聊城两男子持刀夜抢宾馆 监控全记录
- 聊城供热办:居民可在交供暖费前找物业报停
- 为没井盖的窨井找主人 聊城六旬老人打几十个电话未果
- 我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即将展开
- 捡瓶子扫大街 聊城贫困准大学生高考超出重点线50分
- 聊城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揭牌
- 聊城大学今年将招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学前教育学生
- 高唐第二实验中学29名差生被劝退 学校称是自愿退学
- 今年聊大运动训练专业拟招收100人 比去年增加60人
- 维族大学生抨击暴恐袭击:我们,不会再沉默
- 聊城:本月流感样病例超上个月80%
- 已婚女不能生育拐骗网友女儿 让聊城情人帮藏匿
- 任晓旺检查供热工程时强调 加快建设 保证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