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打造民生改善先行区 近七成财力投向民生领域
本报讯 记者从1月11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争当民生改善先行区的目标,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拿出近七成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加快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生活,提升了百姓福祉,使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市着眼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个最核心的民生,着力抓好富民工程。一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就业方面,设立了5000万元的市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暨创业大学,有力地带动了城镇就业。在教育方面,新建改建农村校舍135处,135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投入使用;市城区新建扩建中小学11处,新增152个教学班,班额过大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市实验幼儿园开工建设。在医疗卫生方面,市人民医院以第1名的成绩率先通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验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省第2位;全市6个县市纳入第二批国家和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社会保障方面,先后提高了大病保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等七大类保障标准,大病保险标准最高达到20万元,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了360元、200元和1200元。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社会养老床位6305张,新建农村幸福院126处。
为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我市对市长公开电话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完善了“接听、处理、反馈”体系,接通率、办结率接近100%,服务效率居全省第1位,有力服务了群众,被群众称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东昌府、临清、高唐的平原水库农村供水工程新增受益群众70多万人。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200辆,新开通5条线路,增加了11条线路运行频次,延长了运营时间,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此外,开展了法治聊城建设和平安创建活动,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记者 曹天伟)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山东男排坐镇聊城战新军 周日首战誓取联赛开门红
- 残疾流浪歌手唱响聊城街头 想去更多城市
- 聊城快递行业投诉量增幅最大 物品丢失损坏成焦点
- “史上最多通行证车”车主是聊城人 被拘留5日
- 2013年聊城工伤保险费率将调整
- 聊城一储户35万元存款被银行内部人取走 原因不明
- 聊城男女同居生子卖钱 均曾与他人结婚并生育
- 北京逾7万人雍和宫上香 男子为烧头香等20小时
- 山东省园博会聊城园贡砖铺路 围着“葫芦”建
- 【新政前瞻】聊城完成首例异地血费报销手续
- 山东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将推一卡通 可游遍聊城等山东八城
- 冠县领导带头交流心得
- 莘县滨河澜亭施工过慢引不满 已成立工作组调查
- 环保主题乐园登陆聊城 今年主题“行动创造未来”
- 城市公交系统如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