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水上古城——唱响造福群众好声音
金秋送爽,中华水上古城“开花结果”,成为瞩目的焦点。
昔日古城内,供水、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缺乏,房屋低矮阴暗、年久失修,道路曲折狭窄、车辆出行不便,4000多户居民世代居住在城区,却享受不到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轻松便利,普遍存有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市委、市政府从未来和战略的高度,慎之又慎、科学决策,广泛征求1.4万古城区居民意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97%的古城居民同意进行保护性改造。在专家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主要领导同志经过十几次实地考察,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门研究,反复斟酌讨论,决定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最终使包括古城区居民在内的全市人民受益,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按照这一目的,拆迁工作随即开展,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发扬 “五加二”“白加黑”“全天候”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干劲,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加班加点,充分运用“热心、诚心、耐心、细心、真心”,多管齐下,千方百计做好群众工作。拆迁过程中,古城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为大家舍小家,无怨无悔地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在整个拆迁过程中,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古城人民身上得到了集中地展示和体现,如果说千年古城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古城人民就是书写古城绚丽发展史的真正主人。
9月初,望湖小区实现了全部交房,老城区安置居民喜迁新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开启了他们的宜居之梦。古城安置居民岳建华搬迁前后的变化尤其明显,“原来我们一家六口人住在40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我们家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了,生活大变样。”对搬到望湖小区,岳建华非常满意。为使古城保护与改造这一棚改项目真正造福于群众,市委、市政府专门划拨土地,并引入开发代建机制。望湖小区从35到106平方米的多种户型满足了古城居民的多样需求,而且每平方米价格只有2490元左右,拆迁与安置比例达到1:1.36。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在户型设置、空间利用、绿化密度、景观设计等方面均可与我市中高档小区媲美,水、电、暖、气、通讯、宽带、节能保温等设施一应俱全,提高回迁居民的幸福指数,成为我市价格最低、规模最大、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环境最优、配套设施最完善、群众满意度最高的一流安置小区。
“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的盛况将在古城重现,这里也将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为群众就业、致富提供新的渠道和广阔的空间。
(记者 吕磊 苑莘 通讯员 张健)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七月起外墙保温可不用“套棉衣”
- 公办中职生学费全免 生均公用经费按专业划拨
- 聊城一市民路边拦车突遭两陌生男子拳打脚踢
- 争取资金500万元 聊城促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 抢占制高点打造竞争力 聊城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 四川理工大学学生郭强:躲到承重墙附近有惊无险
- 聊城叫停保健品虚假广告 严禁使用绝对化语言
- 聊城:科学发展膨胀规模迈步高端 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
- 聊城男子伪造房产证作抵押借款十万元挥霍
- 金维民主持市政协主席会强调积极部署有序推进
- 聊城农村每千人将配备一名乡村医生
- 东昌府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遗”
- 聊城“学租房”渐热 从高中到幼儿园陪读逐步低龄化
- 聊城网络公路发展目标:一日往返北京 一小时到济南
- 聊城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