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市民创办图书室向社会免费开放
“您好,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在龙山西路一个颇具古风的宅子前,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站在门口,向每一个进门的人深鞠一躬,并端端正正地递上一本《弟子规》。
男孩身后古色古香的木门半掩着,门上的牌匾写着“穆如清风”四个大字,左侧的牌匾上,写着“国学促进会”。台阶上立着一块牌子,“公益书社,免费借阅”。透过西侧房间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屋内的一排排书整齐摆放着,房屋中间有一张长桌,不少人正坐在桌前阅读。
住在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里不仅免费向市民开放、免费借阅图书,而且每到周末晚上,还会有国学讲座。9月6日晚,记者来到龙山西路山水文园小区附近的这间公益书社,亲身体验了一下。
现场 近三十人挤满房间
接过男孩递过的《弟子规》,进到屋内,很快有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走上前来,同样九十度鞠躬,递上一本《正蒙宝典》。晚上七点半左右,已经有近三十个人在等待讲座开始,房间不大,整个屋子被挤得满满当当。
讲座马上开始了,按照惯例,每次讲座开始前,无论是懵懂的孩童,还是年逾不惑的成人,要一起朗读《弟子规》。据当天的主讲人刘庆涛介绍,他们之所以选择《弟子规》作为必修课,是因为它“比较接地气,不论年纪长幼、学识多寡,都可以理解,而且里面包含的道理又十分深刻,值得所有人好好揣测领会”。
当天讲座的主题是“孝道”。“什么是‘孝’,大家都是怎样理解的呢?”讲座开始前,刘庆涛先向大家发问。
“我认为孝便是不毁其身。”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举手站起,随后解释道,“孔子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认为这便是最基本的孝道。”
她的回答赢得一片掌声。随后,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奶声奶气地回答,他认为就算父母不喜欢自己,也要对他们好。而另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回答说,她觉得孝顺就是让父母高兴。
几个回答结束之后,刘庆涛开始了自己的讲座。他从《孝经》出发,结合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述自己理解的“孝道”。整个房间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听得聚精会神,屋子里时不时还会响起笑声和掌声。
启蒙 最小的听众只有两岁
在所有前来听讲座的听众当中,最小的只有两岁三个月,她叫甜甜,一直坐在妈妈身边。在大家读《弟子规》的时候,她也拿着书跟大家一起大声读着,不过因为她并不识字,严格说起来,她并不是在读,而是在背。
甜甜的妈妈吕女士说,自从三个月前来到这里,她便开始让甜甜背《弟子规》。“她还不识字,我们就在电脑上下载有声版的,一遍遍放,她跟着一起念,慢慢就记下来了,大家读的时候,她也可以跟着顺下来。”
今年三十岁出头的吕女士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便是讲座开始之初说出“不毁其身”的小姑娘,她叫李思齐,今年10岁,在东关小学读书。思齐三个月前跟父亲一起来到这里,从此便爱上了国学。
“最初她看《大学》,今年暑假参加了国学夏令营,又开始看《论语》,虽然她对书中内容还比较懵懂,不过经常在说话中自然而然地说出书中的话,她说自己感觉当时那么说是合适的。”吕女士笑着说,“之前她在这里上过一节礼仪课,学会了如何向师尊长辈行礼,上学期她见到校长,自然地就鞠了一躬,被校长赞扬了一番。”
吕女士说,思齐自从接触到国学后,性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她比较调皮,我们有时候念叨她几句,她也不听,现在收敛了很多,我们指出来她的毛病,能感觉出她会努力去改正,也不太爱顶嘴了。”
如今,思齐成了这里的一个小义工,每次讲座前帮忙向人们发书,讲座结束后帮忙收书收凳子,十分乖巧懂事。
刘庆涛说,每当看到孩子和年轻人有这种改变,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我们当时开礼仪课,目的便是希望增加他们心中对师长的恭敬之情。”
解惑 讲座现场中年女性居多
讲座现场除了孩子和学生,更多的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其中以女性居多。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为生活琐事所困,希望通过学习古代圣人经典,来让自己修身解惑。
年过四十的刘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她说,自己六月中旬偶尔从此处经过,听了一次讲座,觉得这与自己之前研读的佛法有相通之处,从此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讲师们的讲课内容除了国学,也结合道家佛家理论,深入浅出,很多都涉及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之道。有一次我跟同事有了矛盾,便向讲师倾诉,他的理解和建议,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刘女士说。
任女士和老公也经常一同前来,他们都认为这是个能让人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以前与亲朋同事意见相左、闹了矛盾,总是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觉得对方哪里做得不对,现在总是第一时间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任女士说。
刘庆涛说,每次讲座之后,总是会有听众主动找到讲师,说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解,希望讲师们能为他们解惑。“我遇到好多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希望能从我们这里找到解答,比如今天有位家长,一直为如何教育孩子而苦恼,我便告诉她,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他们是没有错的,问题都在父母身上,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有不好的倾向,首先要反思自身。”刘庆涛说,“还有一对夫妻,之前关系并不融洽,家庭气氛也很糟,他们来到这里几个月之后,一切都有了改善。”
“我常常告诉他们,其实我说的都是一些皮毛,真正深刻博大的道理都在圣人留下的国学经典之中,只要肯用心钻研,便可找到解答你一切困惑的答案。”刘庆涛说。
运行 图书室零门槛开放
这个图书室位于山水文苑小区,是一栋徽派风格的临街别墅。记者看到,图书室装修讲究、古风古韵。正门标有公益字样和开放时间,每天下午和晚上免费开放。
走进图书室,墙壁上悬挂着摘录的《礼记》《论语》。“仁、义、礼、智”几个字格外醒目。记者看到,东西两面墙上摆放有各式各样的图书,其中西墙上的一些小册子通俗易懂,而东面墙上的一些书籍包括了《世界上下五千年》《纲鉴易知录》《中国历史年表》《三国演义》等中国传统经典书目。
77岁的冯之英是这里的老读者,也是这里的半个义工。记者来到图书室时,他正在这里看书值班。冯之英告诉记者,平时自己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写文章,这个图书室开放近一年的时间了,闲暇时,他经常散步来此处看书。
“平时这里都有值班的义工,今天他临时有事,我来替个班。”冯之英笑着说,这里的书都特别好看,很多书他都已经读完了,其中他最喜欢的是红色经典著作。“看这些书可以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增长见识,图书室环境也好,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记者发现,图书室的书籍以儒家经典著作、中国传统书目为主。冯之英介绍,西面墙上有教育大家孝顺父母、尊敬他人、爱护弱小等传统礼仪文化的挂画,特别受市民欢迎,不少人拿回家挂在家里,对于家庭的和谐起到很大的作用。
冯之英告诉记者,这间图书室完全零门槛开放,不管你是孩子还是老人,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是爱读书,爱传统文化都可以来。
初衷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刘庆涛是这间图书室的创办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我市一名企业家。这套房子是刘庆涛提供的,他告诉记者,之前房子利用率不高,他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儿,把这套房子利用起来。刘庆涛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便想到将房子贡献出来置办图书室。
“图书室完全公益性质,我们也有很多义工免费为这个图书室服务,大家都是出于兴趣爱好,主动自愿去做。”刘庆涛介绍,图书室里书主要有两部分来源,有一些是他的藏书,还有一些是企业家出资捐赠的。
刘庆涛说,为了保持图书室的正常开放,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服务,他们大多数都是义工,来自各行各业,出于爱好,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刘庆涛说,现在附近很多小区的居民都会来看书,对图书室的感觉都不错。
提到开办图书室的初衷,刘庆涛说,如今西方文化的入侵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城市里的文化呈多元化的特征。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但传统文化“百姓日用而不觉”,存在于每个普通市民身边,根植于每位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开设这个图书室,就是想传承传统文化。
刘庆涛提到,图书室开办到现在,前来借阅的人都能够自觉地爱护图书。他说,这些传统经典书目不应该被放置在书架上,他愿意拿出自己的书籍让更多喜欢读书的人去研读。
(记者 郭坦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