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城门进入最后铺装 “春熙门遗址”景观显历史沧桑
发布:2014-8-24 9:47:29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近日,记者从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获悉,古城南、北、西三大城门正在进行最后铺装,预计国庆节正常开街。其中,东城门作为历史遗址,在楼东大街东首、东关桥以西设立了“春熙门遗址”景观,彰显古城历史沧桑。
8月20日,记者来到东关大街东首,五块古铜色的盾牌已经树立在东关桥西岸,与古城东门遥遥相望,盾牌上面刻有“春熙门遗址”五个大字。据此不远,两门大炮搭在青砖铺就的炮台上,很是壮观。
曾参与《东昌望族》等书编写工作的“老聊城”刘洪山介绍,春熙门是明代对东城门的称呼,历史上,东城门一带经历过多次战争洗礼,但是在和平时期,这里又是繁华的闹市。“春熙门遗址公园的修复,有助于人们了解古城历史文化,对旅游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城门:
明代春熙门 清改寅宾门
据刘洪山介绍,上世纪四十年代古城墙未拆除时,东南西北四门分别为“寅宾”“南薰”“纳日”“锁钥”。明朝城门名称与清朝不同,故有“明四门”和“清四门”的说法。明四门分别是春熙门(东)、正德门(南)、清远门(西)、宣威门(北)。其中,东城门原名“春熙”,意思是春风和煦,后名“寅宾”则是东迎日出的意思。
据介绍,古城墙在明代之前为土墙,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成砖墙,1947年年初拆除,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沧桑。
根据史料记载,古城墙周长七里,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基厚三丈,深二丈。四面城门上各筑有城门楼,外置瓮城。南、东、西瓮城都是扭头门,南门朝东开,象征凤凰朝东看,有丹凤朝阳之意;东、西门朝南开,好似凤翅;北门北向,犹如凤尾,故有凤凰城之称。
据了解,近年复建的城门中,最先竣工的南城门总高22.1米,两侧各带30米城墙及4.5米残垣断壁。此后陆续修建了北门、西门,其中,西门修为瓮城样式。南城门楼为单层重檐歇山式楼阁;西城门楼是双层单檐风格;北城门楼阁则为双层重檐风格;东城门仅修复了遗址几处景观。
战史:
历代多战事 修城为防御
据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介绍,聊城古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东昌卫指挥佥事陈镛改土城为砖城,主要为战事防御。
据聊城县志记载,“始甃以砖石”,使“每门有水门、有吊桥、有潜洞、有暗门,池深二十尺,广加十尺”,加强了防御功能,使之易守难攻。
高文广介绍,古城的确经历了许多战事。明朝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与明将盛庸在聊城打了一仗著名的“东昌战役”,燕王被打败;明末,李自成部队曾经围城,逼降守城明军;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天,宋景诗起义军三次来打东昌府城,第三次兵分两路,一路由城北进攻,一路由东面进攻,他们进占米市街、礼拜寺街,战斗了三天三夜,最终未能攻克古城。
在近代,民国十八年(1929年),土匪王金发据城叛乱,冯玉祥所属第十七师马鸿逵部兵临城下,攻打一昼夜,把匪军打跑。第二年,王金发再次占城,后来又被第十七师马鸿逵部打跑;1938年11月14日,日军围攻古城,范筑先将军亲临城头指挥防守。11月15日早晨,日军重点攻打东城门一带。日军爬上了城头,与守城战士短兵相接,范筑先将军左臂受伤,被迫撤下城头,随后东门失守,下午4时,聊城失陷,范将军牺牲,军民千余人为保卫聊城阵亡;1946年,解放军多次在东城门攻城,因为城池坚固而未克。被围困一年后,守城的国民党残军在头目王金祥率领下,被迫于12月31日夜从东门逃走。
1947年1月1日,聊城宣告解放。因为解放军部队要转战别处,为防止敌人再占城池,便拆除了城墙。
“如今新建的春熙门遗址景观让后人更好的重拾古城历史,为古城区增加了厚重的沧桑感。”高文广说。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跨越转型大潮涌—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第43个世界环境日:聊城交出优异环保工作成绩单
-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
- 聊城备战十艺节 水城明珠剧场市豫剧院将作为比赛展演场馆
- 金维民主持市政协主席会强调积极部署有序推进
- 特加浓、好之友、康帅傅横行 节日送礼提防“傍名牌”
- 聊城运河一期电缆河岸灯老化严重 正在排查
- 聊城男女相亲比例一比二 为什么城里“剩”下很多姑娘
- 聊城:烫伤女童小梦君受人关注 获捐超20万
- 聊城重度残疾人可享护理补贴 每月不低于60元
- 聊城小区电梯故障频发 公共维修资金难启动
- 后续报道:聊城振兴路辅道改造完工有了时间表
- 激情演绎创业梦:代表委员畅谈跨越赶超的“企业作为”
- 聊城“市长杯”市直单位组收兵 聊城日报社队位居次席
- 聊城市制定多项优先安置转业士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