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临清运河边的老手艺
张春生门店前摆满了粗细不一的竹竿,当年的远近闻名的临清竹杆巷家家户户如此。许金松 摄
提子,当年打酱油醋的主要工具。许金松 摄
如今很难见到的老式玩具“胡哨”。许金松 摄
张春生制作的筢子。许金松 摄
竹器制作手艺从明清传入临清,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如今会这门手艺的屈指可数,临清市先锋办事处锅市街居民张春生是其中之一。
张春生,61岁。作为家族竹器手艺的传承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
从竹签、竹筷、蒸笼,还有如今很难见到的老式玩具“胡哨”,他都以娴熟的技术传承着这门传统手艺。
往昔几辈人都是以此为生,如今却面临着无人相承的尴尬。
如今,锅市街只有两家从事竹器生意的人,张春生就是其中之一。
闻听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张春生面露喜色。
张春生家族的竹器手艺与运河一脉相承。如今,大运河成功申遗,他希望这门老手艺也能沾点光,得到保护传承。
(记者 许金松)
张保禄的店铺外摆放的笼屉。刘亚杰 孙克峰 摄
在临清老城区的锅市街,张保禄下午显得十分悠闲。
客人不多的时候,他会让妻子忙活一阵,自己则眯着眼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
张保禄今年50岁,是老城区内仅存的两家制作竹器的店铺之一。张保禄说,他从事这行已经有30多年,这门手艺是从爷爷的上一辈传下来的,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别看他只是一个街边做买卖的,因为生活在大运河边,且有着一门即将失传的老手艺,张保禄接受过国内外不少媒体人和专家学者的采访,因此他对记者的到来并不感到陌生。
据传,笼屉在旧社会曾作为行业标志“幌子”出现在饭馆门口。食客们只要一看门口悬挂笼屉层数的幌子,就知道饭店的档次,就好比如今大酒店的三星、五星一样,可见笼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竹、木、铁皮等制成,主要用来蒸制食物。在普遍使用地灶、铁锅的年代,笼屉曾经很普及。
张保禄回忆说,他的爷爷弟兄三人,祖籍河北清河,因为运河,更是因为生计,他们举家来到了现如今的临清运河旁边。
爷爷弟兄三人都是这们手艺的传承人,而到了张保禄这一辈,则只剩他一人在坚持了。
张保禄弟兄四人,姊妹六人,是个大家庭,但现在只有他还坚守在老城区内做着这门生意,他告诉记者,一天下来虽然挣得不多,但他心里感到踏实和满足。
张保禄的妻子告诉记者,张保禄原来也是正儿八经的工人出身,但自从竹木厂解散之后,别人都自谋了其他出路,打工的打工,做买卖的做买卖,只有他不愿意放下手里的“活儿”,开了这个店。
“几分钟时间就能做一个,一天能挣上几十块钱吧。”张保禄点上一根烟边干活儿边和记者闲聊,没有其他收入的他,就是靠这门手艺,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公务员。”说起孩子们现在的工作,张保禄显得十分自豪。
张保禄告诉记者,有两个运河场景让他至今难忘,一个是,运河内,一辆小火轮船拉着一排木船穿河而过,船上全是煤炭;另一个场景是,他和当时的小伙伴们去河里游泳。张保禄说,是运河把他们一家带到了临清,是运河维系了一家人的生活,尽管现在外面灯红酒绿高楼大厦,但他并不想走出去。
房子是自己的,政府这些年对这些老手艺买卖免去了不少税收,张保禄就想守在运河边,回忆过去,享受现在的生活。
(记者 刘亚杰 孙克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京剧折子戏展演今晚聊城开幕 前期筹备工作全部完成
- 激活民间资本鼓励群众创业 聊城启动富民强市内力
- 聊城“乡村旅游”风景独好
- 消防安全验收座谈会召开 白志坚出席
- 聊城:一人就诊众人围观 就医信息一览无余
- 聊城技工院校收费有了新标准 退学可部分退费
- 聊城作风建设求实效 监督检查保政令畅通
- 聊城 6.1万户农村新居开工建设
- 聊城“限塑令”实施五周年调查 带购物袋者不足四分之一
- 高新区转变作风优化环境 开启发展加速度
- 原址复建15处历史古迹 古城核心“看点”呼之欲出
- 聊城首次派选手参加全国“NOC”活动决赛斩获大奖
- 聊城重点交通项目加速推进 德商高速建设完成投资14亿
- 聊城俩车主刚好捡到对方的车牌
- 聊城:确保各级政府非生产性支出下降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