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民建议:不要为开发旅游资源改变运河原貌
本报讯 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聊城辖区运河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临清和阳谷两段运河。专家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段河道,实际上是元运河和会通河,会通河开通之后,元运河才被弃用。
据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吴明新说,这次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临清和阳谷两段运河,临清段共8公里,包括两部分:南段为明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头闸,此河段共6.8公里;北段为元运河,从邱屯枢纽至临清闸,此河段共1.2公里。运河钞关、鳌头矶2处遗产点被列入申遗名单。阳谷段约19公里,南起金堤闸至阿城下闸北一公里。该段河道内元代建设的水工设施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
临清的郭永亮专门经营酒水生意,他对运河有自己的认识。在临清元运河和会通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二天,就约临清运河文化研究者刘英顺一起探讨临清运河河段的历史文化。
刘英顺说,原汁原味的元代运河只有临清有,它和会通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临清的城市名片。位于临清城内的元运河开凿于元朝至元26年(1289年)。
后来,元朝统治者开凿会通河,起初,会通河是从临清到须城(东平)间的一段运河河道。后来,明朝将临清会通镇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都称会通河。会通河开通后,临清在当时只是一个镇,叫会通镇。
为了让过往船只顺畅通过,明朝永乐15年(1417年),在鳌头矶处,河道被裁弯取直,那段弃用的河道就成为现在的元运河。从元朝至元26年到明朝永乐15年,位于目前临清市区的元运河走过了128年的漕运历史。
既然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保护好给聊城带来400多年辉煌的会通河,保护好原汁原味的元代运河。保护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最好不要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改变会通河和元运河的历史原貌。
(记者 于新贵)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 聊城市文联庆祝成立30周年 10个协会发展会员5000余人
- 聊城4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 聊城:公办幼儿园师资按标准明年配齐
- 聊城热心保安张道华:当保安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 民生大工程承办不力或被“砸饭碗”
- 高唐女子情绪失控抱幼女在5楼阳台叫骂 民警将其劝回
- 聊城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低于往年 冷门专业上演“逆袭”
- 山东高速路昨“跑”过82万小客车 1天128起事故
- 高唐经商人员子女上哪所学校有规定
- 聊城寻子父亲郭刚堂投身公益
- (东阿)“过河拆桥”:大车经过 桥面轰然坍塌
- 聊城一黑色轿车连闯三祸后逃逸 事故致多人受伤
- 聊城三部门联合查客车交通违法
- 降雨让聊城城区变身“汪洋”
- 3.15调查:聊城市贵和大酒店办婚宴不开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