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济聊一体化”定大盘 泉城水城共融有答案

发布:2013-12-2 17:35:30  来源:聊城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济聊一体化”交通规划图(图片来自大众日报)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将济南和聊城划在同一战略中。(图片源自大众日报)

  济南大明湖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浏览下一张

  聊城市旅游景区光岳楼(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按

  泉城与水城城城相连,大明湖和东昌湖湖湖相通。今年8月份,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出炉,省会济南和聊城等6个地级市抱团发展的蓝图初步绘就。经过3个月的酝酿和筹划,11月29日下午,济南和聊城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济聊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打造济聊一体化的原因和意义何在?两个城市在哪些领域如何实现对接融合?济聊一体化之后对济南带来哪些影响、对聊城带来哪些变化……带着一串问题,大众网记者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寻式采访。

  【上篇】为何一体化:

  顺应省会经济圈规划,助中西部地区“提速”

  大众网济南11月30日讯(记者 尹海洋 马俊骥)今年8月份,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出炉,省会济南和聊城等6个地级市抱团发展的蓝图初步绘就。经过3个月的酝酿和筹划,29日晚上,济南和聊城在山东大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济聊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促进鲁中和鲁西加快崛起的战号吹响。

  济南和聊城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两市区域联系紧密,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互补性强,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对等,尽管多年来两市合作密切,行政壁垒和发展差异始终未能全面打破。处于欠发达状态的聊城和经济社会面临转型的济南,都需要寻找强化合作、联动提升的桥梁和空间。

  今年8月30日,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公布,规划将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凝聚起来,提出要建成紧密、快速、健康发展的区域,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并指出7市要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个方面实现“一体化”,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经过3个多月的酝酿筹划,昨天下午,济南和聊城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一体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签约仪式上,省发改委主任张务峰说,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是核心和龙头。近年来,济南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凝心聚力、争先进位,经济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而聊城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向西吸纳中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开拓中西部广阔市场的重要节点城市。聊城按照“东融西借、跨越赶超”的总体要求,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全面融入济南、服务省会奠定了根基。在张务峰看来,随着两市对接合作的深入,对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充分释放战略红利并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崛起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对于济聊一体发展,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充满期待。在签约仪式上他说,济南市和聊城市将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对接合作,完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机制和工作平台,共同研究协商合作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特别在交通、物流、旅游、会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等方面率先融合发展。同时,济南市将充分发挥省会优势,整合运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中心的资源优势,促进人才、科技、产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并鼓励济南相关企业单位到聊城设立分支机构推动融合发展,济南将倾力支持聊城跨越发展。

  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也对“一体化”的顺利推进满怀信心。他表示,近年来,聊城市积极谋划开展与济南的交流合作,确立了“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奋斗目标,拉开了发展格局,“聊茌东大三角地带”的建设为东融济南、协作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林峰海说,聊城与济南人缘相近、地脉相通,多年来各方联系非常密切,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对接融入济南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更主动为省会发展搞好服务,更全面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中。

  【中篇】如何一体化:

  五个方面要对接融合,十大领域将实现合作

  大众网济南11月30日讯(记者 尹海洋 马俊骥)按照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要求,济南和聊城要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链接、要素市场、生态共建等5个方面实现对接和融合。围绕这一要求,济南和聊城在共谋一体发展的过程中,确定了在交通、农业、工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金融、旅游、服务业等10个重点领域的合作。

  交通领域:

  建城际铁路,两城通车里程缩短至17分钟

  济南是中国东部和山东省重要交通枢纽,具有“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络,与全省16市全部高速公路连接。济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1000多万人次,铁路济南站是全国十大路网性编组站之一,京沪高铁、京沪铁路、胶济铁路、邯济铁路、石济高铁(在建)、郑济高铁(规划)等铁路网络穿境而过。

  地处山东最西侧的聊城在交通方面优势同样明显。京九铁路、邯济铁路形成黄金大“十”字,三条高速三横一纵,邯济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年底竣工通车,聊城军民合用机场、济聊城际铁路、聊泰铁路早日开工建设,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通航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在“一体化”发展中,两市将构建同城交通体系。合作建设济聊城际铁路、聊泰铁路、两市直达通车里程缩短至17分钟,合理改善境内国省道公路建设,扩容青银高速公路。合作建设省道105济聊一级路,开通东阿牛角店与长清孝里一级公路。探索两市城际交通公交化运营模式,实现两市城际公交一体化,打造聊城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

  农业领域:

  聊城可成济南“菜篮子”,农产品直通济南超市

  在农业发展方面,济南和聊城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济南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渐成规模,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近200处,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监管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强化。章丘大葱、平阴玫瑰、曲堤黄瓜、商河大蒜等名优农产品久负盛名。

  作为农业大市的聊城,产业优势更加明显。聊城粮食实现“十连增”,瓜菜菌总产1440万吨,保持全省第一;聊城用不到全国1/1000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山东1/8的粮食,全国2.5%、山东1/7的蔬菜。畜牧和水产、林果生产及加工产值分别达到144亿元和186亿元。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51个,农业机械化水平78.5%,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 商标的企业52家。

  “一体化”发展中,聊城将以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为依托,加强与济南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合作对接,加强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把聊城建设成为济南乃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将聊城的农产品送到济南市场和超市,为济南市提供绿色、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

  工业领域:

  聊城承接济南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在工业领域存在天然禀赋。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9%,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的达到2064亿元,年均增长25%。山东钢铁集团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二机床集团、柴油机厂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支撑着济南工业的发展。

  此外,济南还拥有齐鲁软件园、浪潮科技园、浪潮产业园和光电子产业园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科技力量雄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聊城工业发展突飞猛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2亿元,实现利税650亿元,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造纸机及纸制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前以及今后,聊城可借助区位优势,对接济南工业,承接济南产业转移,加强企业合作,壮大产业规模。比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聊城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可以与济南积极对接,实现宽领域、多系列、规模化生产,延伸汽车产业链条,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聊城可以与济南开展技术、人才、产品、项目等多方面的合作,建设配套产业发展基地;在精细化工产业,聊城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精细化为方向,巩固有机化工原料优势,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精细化工门类齐全、产业集中度高的竞争新优势。

  教育领域:

  吸引驻济高校到聊城设分校 鼓励两市学分互认

  在教育领域,济南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济南共有高校44座,其中本科院校15所、高职高专院校20所、分校办学点5所、独立学院4所,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同时建有长清大学城和章丘大学城。

  聊城则拥有聊城大学、山东工程技师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等院校,在校生6万多人。

  在今后的发展中,聊城可积极引进驻济高校来设立分校,鼓励两市高校学分互认,充分发挥聊城的空间、资源等特色优势,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并且推高校与企业对接,使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得到最佳互补、配置和共享。推动高校与地方科研力量相对接,加强科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加快实现济聊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科技领域:

  共建重点实验室,共创科技“孵化器”

  依托高校、科研等优势,济南共建成国家级孵化器4家,国家级科技园区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及863成果转化基地共19个。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浪潮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山大奥太电气有限公司“现代焊接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都为“国字号”科研机构。

  相较而言,聊城在科研领域实力偏弱。拥有重点实验室5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在“一体化发展”中,两市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共同推进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合作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资源共享平台。

  文化领域:

  “泉城”“水城”相连,共建黄河文化产业园

  作为文化资源丰厚的省会城市,济南在文化领域成绩斐然。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国家级动漫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8家。另有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山东演艺集团等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2012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得4341.1亿元,。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领域发展迅速。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总值90亿元,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但动漫、会展、软件等新兴产业规模较小。目前,聊城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108处;国家级非物质质文化遗产达到11项。

  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中,聊城市提出可搞好人才互借,打造艺术精品,将聊城打造成济南的影视演艺基地;吸引济南文化企业在聊城设立分公司,作为开拓河北、河南市场的桥头堡;推进东阿、平阴共同建设黄河文化产业园区,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同时,以“泉城”和“水城”为文化重点,共同打造“泉水”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互动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医疗卫生领域:

  济南可为聊城培养医疗人才,发展数字化医疗

  在医疗卫生领域,济南占据绝对优势。目前济南拥有全省驻济省部属和部队医疗机构有20余家,拥有省立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同时拥有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胸科医院等一批专业性强的医疗卫生机构,并拥有着一大批高、精、尖医疗人才队伍。同时,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等医疗教育、研究机构,为医疗建设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撑。

  聊城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00所,市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及特色专科53个。与济南相比,部分专业医疗水平上存在差距。

  因此,在一体化规划中,聊城可积极引入济南的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与山东大学、各医学科研院所加强学习交流,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图象传输等高科技的综合手段,发展数字化医疗,使聊城医疗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可视化信息时代,改造和提升传统医疗服务品质。

  金融领域:

  聊城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济南参股设立城市银行

  作为山东的金融中心,济南上半年完成金融业增加值190亿元,实现税收41.65亿元,截止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260.5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70.9亿元,比年初增加895.4亿元。

  截至9月末,聊城社会融资规模206.36亿元,同比增长48.05亿元,金融业对市县两级地方财政收入贡献7.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

  在金融领域合作中,聊城将借助济南省会城市地位和金融资源优势,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全方位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鼓励济南金融机构在聊城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开展业务创新、参股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参股设立聊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同时,引进济南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

  旅游领域:

  淡化行政边界旅行社互设网点,推行旅游一卡通

  “泉城”济南旅游资源丰富。“天下第一泉”成功冲击5A景区,再度打响了济南的旅游品牌。据统计,2012年济南市旅游总收入461.8亿元,接待入境游客31.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4636.3万人次。

  有着“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之称的聊城,旅游资源同样丰富。2012年,聊城旅游总收入达87亿元,接待入境游客5.5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0.27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357.2万人次,国内旅收入85.3亿元。目前,聊城拥有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6家。

  在一体化发展中,两市秉承“资源共享、品牌共树、市场共推、营销互动”的原则。聊城可利用区位优势,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线路开发、资源整合、宣传推介方面加强与济南市的合作,淡化行政边界,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同时,努力推行旅游一卡通,鼓励旅行社互设网点,打破旅游合作壁垒,推进经济圈旅游一体化。

  服务业领域:

  依托聊城区位和济南航空优势,重点建设十大物流园区

  济南服务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良好。2012年服务业完成投资1390亿元,增加值2622亿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4.5%。全市过亿元在建服务业项目133个,总投资2365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56个,总投资2028亿元。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400亿元,占全部产业税收收入的56.4%,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46.7%。2013年上半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8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8%。

  聊城在服务业发展中,大力推进“文化名市、旅游大市、物流强市、现代服务业突破”四大工程,抓好86个投资过亿元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99.87亿元,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8%;服务业实现国税收入26.5亿元,占全部国税收入比重22%。

  在当前,聊城与济南共同处于服务业大发展机遇期,在建立物流产业联盟、促进旅游线路整合及旅行社合作、济南科研院所与聊大科技产业园合作发展、济南金融机构与聊城合作建设次区域金融中心,以及文化、温泉、汽车服务等领域可以深入合作。同时,依托聊城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济南航空口岸优势,重点建设十大物流园区,全力打造济南货物发往河北河南的商贸物流仓储基地。利用与济南“一小时生活圈”和未来“半小时生活圈”的便利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做好与济南家政服务业、生命健康业的对接。

  【下篇】:一体化啥效应:

  七大效应互利共赢,济南上班聊城居住不是梦

  大众网济南11月30日讯(记者 马俊骥 尹海洋)济南聊城城际铁路半小时内直达,济南市民坐着公交车到聊城出差,济聊两地“市话畅聊”,聊城产绿色农产品摆上省城百姓的餐桌……随着济聊一体化的推进,济南、聊城两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将实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两地同城”格局。

  效应一:

  长清平阴成济聊发展桥头堡,联席会议制度释放发展红利

  11月29日下午,济南、聊城两市签订《聊城市融入济南服务省会促进济聊合作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迈出“济聊一体化”重要的一步。

  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表示,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是整个经济圈的核心和龙头,聊城与济南地缘相近、人脉相通,“济南汇聚了全省最丰富、最优质的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聊城也在特色产业、区位交通、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具备了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良好基础。”

  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表示,聊城市将把茌平、东阿和东昌府区、开发区、高新区、江北水城文化旅游度假区作为聊城融入济南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为“济聊一体化”发展进行空间布局对接,“聊茌东大三角”将作为济南协作试验区进行开发建设。

  济南市委书记、市长杨鲁豫则表示,济南市将把长清区和平阴县作为济聊发展的“桥头堡”,未来两市将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联系机制和工作平台,共同研究协商合作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问题。

  “济南市是‘一圈’的龙头,聊城市是我省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济聊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对于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战略红利、促进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崛起起到积极作用。”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务锋说。

  效应二:

  城际铁路半小时内直达,济南工作聊城居住不是梦

  “济聊城际铁路开通后,从聊城‘呜’地一下就到济南了。”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这样形容。在济南、聊城的“一体化”发展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济聊城际铁路。据测算,济聊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可以把济南到聊城的车程缩短至不足半个小时,彻底结束济南至聊城没有快速直达列车的历史。

  目前,济聊城际铁路济南至长清段环境影响评估将第一次公示,预计明年聊城区域内也可开工建设。“争取将济聊城际铁路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启动的第一条城际铁路,打造济南到聊城的‘半小时经济圈’。”林峰海表示。

  济聊城际铁路打造的“半小时经济圈”不仅打破了交通因素限制,使聊城的“东融”最大限度地得到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成为可能,也将大大缓解济南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空间、资源压力。根据规划,济聊城际铁路的“济南段”部分与济南到长清的轨道交通R1线重合,建成之后,由济南西站到长清直达可能仅需8分钟,济南市区与长清的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

  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认为,济南密切与聊城的合作交流,交通是“牛鼻子”,济聊城际铁路修通之后,聊城和济南的联系将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带来的影响将难以想象。

  “将来,济南人在聊城买房安家应是很好的选择,白天在济南上班,下班后坐20多分钟的车回到生态宜居的水城。”聊城市经信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聊城的房价为每平方米五六千元,相比省会城市,性价比较高。

  效应三:

  公路网全面无缝对接,城际公交带动两地人才流动

  “目前聊城与济南仅靠一条高速公路相连,这条路还经常堵车,即便不堵车,也要一个半小时。”聊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济南与聊城的交通往来主要通过济聊高速公路以及省道S804线,均位于济南及聊城的北部区域,济南中、南部区域尚无一条贯通的道路与聊城连接,而且由于黄河的天然阻隔,交流极为不便。

  目前,除了济聊城际铁路的加快推进,济聊一级公路项目可研报告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获得省发改委和省交通运输厅批复,有望年底开工,通车后,聊城到济南只需半小时,将成为聊城与省会的第二条便捷通道。

  与此同时,济南、聊城之间的城际交通实行公交化运营模式、实现两市城际公交一体化也在积极探索中。“城际公交一体化的实现,将成为两地加强联系的新桥梁。”聊城市公交集团文化处主任乔广新表示,“济聊城际公交一体化,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借鉴。比如济南和莱芜将实行公交卡两地通用,这一项我们也可以采用。”

  聊城市民王立明是泉林集团山东区的销售员,“现在出差主要靠客运,买票、等车、排长队。如果有事耽误了,匆匆忙忙赶到客运站时也碰到过末班车走了的情况。”王立明说,“如果济南和聊城真的实现了公交一体化,以后可以坐着公交出差了。

  乔广新认为,与客运不同的是,公共交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最明显的就是价格便宜,而且也能满足济南、聊城市民在出行选择方面的个性需求。“城际公交一体化的实现,可以更好地带动两地人才的流动。”乔广新说,从一方面来看,“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向聊城输入的人才,将会为聊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价格便宜的公共交通也为聊城富余劳动力进入济南,满足济南城市发展中的劳动力需求开辟了新渠道。

  效应四:

  电话区号统一“市话畅聊”,移动网络一体化形成信息大平台

  随着济聊一体化的“推进”,济南、聊城两地将可能实现电话区号的统一和移动网络的一体化。对于两市的普通市民来说,电话区号的统一,带来的最直观的“福利”就是“电话费便宜了”。统一区号后,长途变成了市话,通话费用也就自然降低了。济南市民刘成鑫在聊城工作,每月与家人的长途通讯费用成为他的一笔不小开支。“如果电话区号统一了,那就意味着打长途相当于打市话,能省不少钱。”刘成鑫说。

  不仅如此,两市电话区号的统一还有利于促进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扩大两市集群经济的规模,提升两市的整体形象和实力,对各地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起促进作用。

  中国移动通信山东分公司技术人员徐加浩介绍说,移动网络统一后,济南和聊城之间的数据传输就会更加方便快捷。“移动网络统一前,济南的企业与聊城的企业要开视频电话会议,中间则需要由省核心机房的相关设备进行‘转接’”,统一后,两市企业的视频电话会议便可以省去“转接”环节,“‘转接’环节的移动资源节省和成本的降低就会减少企业的支付费用。”

  济南、聊城两市电话区号的统一和移动网络的一体化还将形成移动网络综合信息交换平台,打破以往存在的区域保护问题,使两地的信息资源共享更加便利,共建起公用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口岸。两市“同城效应”产生后,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公共信息平台也将可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效益五:

  聊城可承接济南产业转移,济南将邀请聊城企业入驻

  “济南的一些制造业、园区急需转移出去,为聊城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表示,聊城的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纺织、医药、精细化工和特色旅游等产业都已初具规模并各具特色,与济南相关产业的互补、整合、对接及合作空间巨大,下一步,“不排除为济南建造制造业等产业的新生产基地,发展‘飞地经济’的可能。”

  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表示,希望聊城各行业企业充分利用济南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等载体,“在济南设立总部或研发、设计、财务、销售等职能型总部,推动两市行业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促进产业梯次转移,共同打造区域性产业链,增强城市群产业关联度和核心竞争力。”

  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赵延桐认为,济南、聊城的产业对接融合将不仅仅使聊城产业发展空间“凸显倍数增长”, 也会满足省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对于空间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多方面的需求,“聊城具有相对的产业优势,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的与济南进行关联度较高产业的合作”。比如,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为济南市提供绿色、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成为济南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向济南进行劳务输出,缓解省会城市的用工难,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效益六:

  劳动力无障碍流动跨区“消化”,互通有无满足双方需求

  日前,位于临清市的中色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与济南大学达成了产学研合作意向,双方将在设计开发、材料研究与开发、加工新工艺及共同申报省部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方面展开合作。随着“济聊一体化”的推进,两市之间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合作、劳动力无障碍流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共建、高校学分互认、医疗专家常驻制度等可能逐步成为现实。

  “济南培养的专业工种向聊城提供,聊城培养的专业工种向济南提供,达到互通有无的效果。”聊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科科长于建利表示,济聊“一体化”的实施,将可能打破某些壁垒,劳动力有望实现跨区“消化”。

  随着“济聊一体化”的推进,两市还可能联网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形成统一的劳务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济南市就能查阅到聊城的求职、供求信息,同样聊城也可以直接查阅济南市的资源信息,扩大了劳动力的流动范畴。”于建利表示。

  目前,东阿阿胶、时风集团、中通客车、信发集团等聊城市大企业内,来自济南利用假日兼职的“星期日工程师”已经越来越多。去年,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为山东电信公司客服部“订单式”培养了一批学生到济南工作。

  随着济南、聊城要素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使得两市之间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将实现自由流动、互通有无,使得双方发展需求都得到满足。

  效应七:

  聊城打造济南“西花园”,泉城水城旅游资源组团开发

  “随着‘济聊一体化’的推进,济南和聊城将建立跨行政区域污染事故的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共同治理突出的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问题。”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表示,作为“中国温泉之城”,聊城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世界独有的阿胶和梵呗音乐,已经成为许多济南市民休闲度假的目的地,下一步中华水上古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建设,聊城有意打造济南市的休闲“西花园”。

  位于聊城东部、与济南平阴仅一河之隔的聊城市东阿县是中国阿胶之乡、喜鹊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根据“济聊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济聊城际铁路将在东阿设站点,济南到东阿只需要20分钟。聊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东阿县将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置业或者休闲度假。”

  “济南、聊城两市还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共同打造‘山泉水圣’精品旅游路线,并使之成为山东的热点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济南的泉水文化底蕴和聊城的‘水城’魅力,让‘泉城’和‘水城’和谐共融。”林峰海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