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元代沉船揭密
图为2002年4月元代沉船挖掘现场。红线内为沉船位置。
据了解,元代沉船船身已残,船的两侧帮上部和船头、船尾档板上部早年已残。运河清淤过程中,挖掘机将船头挖去部分,并将船的中间挖去5×4.5米的面积。残船多是船底,船底厚4.5厘米,长17.2米,船头宽2米,船尾1.62米,中间2.8米,整个船残存48块木板,木板之间用7厘米长的枣核钉相连。专家初步推断,整个船不下20米,至少有13个船仓,木料为杉木。
11月16日,周六,上午,阳光明媚,正是人们享受周末的休闲时刻,而在东昌湖边的东昌宾馆里,来自全国各地近20位文物专家却在严肃地讨论如何保护一件聊城11年前出土的文物——元代沉船。这艘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以至于11年后再次吸引了专家的目光,并对大运河申遗这一“国家级”行为都有重要意义?
原海军装备部部长、81岁的中国工程造船学会荣誉理事郑明,曾搞造船研究60多年,他说,聊城11年前出土的元代沉船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300多个小项中,连一个出土的船都没有。聊城元代沉船,非常符合大运河‘运’的本体功能,要抓紧上报国家文物局,争取列入申遗文件中。”
沉船挖了半个月 尘封古楼十一年
是偶然,更是必然,辉煌的历史总会在某一时刻定格为永恒。
11年前的2002年4月13日,疏浚大运河的工程正在闸口北100米处进行,突然,在河底东侧距地表5.5米的地下,随着挖掘机的铲斗“咔吧”一声响,几块长木映入人们的视线,再挖,一排排大粗钉出现了,一块块木板紧密排列,原来是条船!
“当时文物局的人挖了大概半个月。”原聊城市文物局局长、研究员孙淮生,是当时参与挖船的人员之一,据他介绍,挖掘机将船头部分挖去,并将船的中间挖去5×4.5米的面积,可能是毁坏部分混在土里被运走了,所以最终没找到,留下了遗憾。
“船是反扣着的,即底朝上;船头朝南。我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给船拍了照。”据光岳楼管理处主任、研究员魏聊回忆,由于船体极度潮湿,船体又大,当时用了20多位年轻人才把船抬出,并用带长托板的拖拉机拉至古楼保存。由于古楼的门没那么宽,迫不得已把船边上的两列木板撬开了。
记者从魏聊当年拍的照片看到,沉船处在黄褐色的土层中。沉船所在土层的上下层是黑淤泥层,下层中有水渗出。“古楼的仓库不见光,利于保存。”魏聊说,由于担心脱水太快,木板会开裂,影响木头的寿命,就对船进行了土法脱水,即用挂条幅的布进行覆盖,洒水保湿。开始时每周一次;一个月后,每月一次;半年后,一季一次;之后将湿布去掉,在阴凉环境下放至干燥。现在船只保存完好,木头很结实。
给古沉船找一个最合适的家,一直是我市文博部门的心愿。
据专家介绍,当时文物局挖出沉船后,曾考虑多种保存方案。最初想保存在位于山陕会馆的聊城市博物馆,但终因船体太大,地方有限未能如愿。考虑到古楼东北角可以腾出地方,就决定保存在古楼。限于条件,采用土法脱水后,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也获得外地专家的一致认可。
2009年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建成之初,曾考虑把船放置在一楼的序厅处,利于保护之外,也利于群众参观,也是向外地人士展示聊城丰富历史文化的窗口。
“由于当时我市的规划馆还没建成,就把序厅摆上了我市的整体规划图,沉船在古楼保存的也挺好,就暂时没有移过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介绍说,目前规划馆建成了,序厅可以腾出来了,就把沉船转移的事摆上了日程。记者看到,沉船目前暂时保存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一个大房间内,待条件成熟,群众就可以参观了。
专家断为官粮船 迄今约有七百岁
据专家介绍,沉船的年代是从出土器物和船体本身来判断的,其他土层的出土物也可以佐证。
在船底舱内,出土了4件瓷器:两个瓶、一个碗和一个豆。
瓶有两件,一个完好,一个腹部残缺,红褐色,高都是18.3厘米。记者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看到,瓶子较为粗糙,不光滑,且有些扁,非正圆形。瓶口的边缘较大,利于用手持住。据聊城文物专家介绍,出土时瓶子内部没有粮食等东西,估计应为盛放酒水之用。
碗残缺较厉害,仅剩碗底和上面的一部分,并有部分碗沿儿,从中可以推测该碗的容量较大,碗也较为光滑。另据记者观察,该碗底似乎有一字,专家们没有提到。
豆,白胎,青瓷釉,即通常所说的青花瓷。仅剩底部,类似现代的小酒盅的底部,足部有小凹坑,专家推断属龙泉窑系。
“四件器物用于做饭、储水或储酒,都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山东蓬莱市登州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袁晓春在瓷器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同意聊城专家的判断。
1975年,河北磁县出土了6艘运粮官船,其中一艘有元代“彰德分省粮船”字样,由于聊城沉船与之相似,专家一致认为是元代官粮船。也就是说,该船大约有700岁。
另外从所处的土层也可以佐证该船属于元代。据专家介绍,出土地点自上而下大致分为四层。第一层为黑淤土,厚50厘米,有近代砖瓦、瓷片等;第二层为浅黑淤土,厚15厘米,包含物多是明清瓷片;第三层为黄褐色土层,发现元代瓷片;第四层为黑色淤泥,包含物较少。船在第三层。
唯一出自主航道 运河申遗应列入
“这是运河改道聊城以后,在主航道上发现的唯一的元代船,很有助于大运河申遗。”中国造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古船保护与研究专家顿贺说,他看到船时既兴奋又亲切,该船船板的接头等工艺很考究,应该复原多加研究,必要时可开国际性研讨会。
“大运河申遗的300多个小项中,连一个出土的船都没有,聊城元代沉船,非常符合运河‘运’的本体功能,要抓紧上报有关部门,争取列入申遗文件中。”原海军装备部部长、少将军衔、81岁的中国工程造船学会荣誉理事郑明,曾搞造船研究60多年,他认为该船的出土意义非同一般。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4年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运河在山东的8段河段、15处遗产点入选申遗名单,包括聊城的山陕会馆等,今年9月已顺利接受了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鉴于聊城元代沉船是大运河主航道迄今为止发现并出土的唯一一条元代古船,是研究古运河史、元代漕运及造船技术重要的实物遗存,又处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关键阶段,以郑明为首的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马上起草报告,上报给有关部门,全力助推大运河申遗工作。
“目前已经上报到国家文物局,争取列入到申遗材料中。”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介绍说。
关于古船加固、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问题,专家们建议委托有资质、有经验的国家认定的荆州文保中心,在完成科学测绘原残件结构基础上,编制保护修复方案,并争取早日在国家文物局立项,以方便争取经费,更好地完成保护,向观众进行展示。同时,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也已经为沉船展示准备好了场地。
2010年9月17日,在菏泽市城区发现元代沉船,船的左侧木质基本腐朽,底部及右侧保存基本完好。船体残长21米,宽4.82米,高1.8米,除去船头、船尾独立船舱外,共分为10个船舱,大小不等,宽在1.3—1.8米之间。应该属于触碰沉船。沉船内及周围共出文物11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漆器、玉石、玛瑙、石器、铁器、铜器、金饰等主要类别。典型器物包括元代青花龙纹梅瓶,钧窑影青釉杯盏等,其生活用的瓷器包括景德镇、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哥窑等五、六个瓷系,船内还有大量餐具。该船应是当时的官员或商人在运河支流行驶时使用的船只。
文化旅游价值大 运河古都扬美名
座谈会上,专家们表示,该沉船对于提升聊城的知名度不无价值。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会有一股运河热。建议仿制一件放在广场或者运河边上,增加水系景点。”山东蓬莱市登州博物馆馆长袁晓春说。
“要建造足尺的模型,和原件放在一起,让游客有规模的感觉,也能感受到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不能看上去只是一堆烂木头。”郑明说,“其实放在东昌湖就挺好。船放在水里比放在地上还容易保存,也让游客有切身的体会。”
郑明也介绍了在利用古船打造文化旅游方面的成功和不成功案例。“福建泉州在博物馆前建了大水池,内陈列复原的古船,效果非常好,让群众能切身感受到深厚的造船文化和辉煌成就。相反,浙江的浙东运河是真正的古运河,水利部门造了几艘船放进去,想打造成风景带,结果由于船的用料、用漆不当,几年时间已经不能再用,白白浪费了钱。浙东运河的不当之处在于水利部门没有和文物部门联合,所造船只没有历史依据,缺少文化内涵,用料也不讲究。
记者通过其他报道得知,山东登州、韩国等地的出土船只都成为当地有名的旅游产品,甚至成了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
沧海变桑田,倏忽700年。据介绍,要想复原古船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一、该船的具体长度、宽度和船舱数不确定,通过具体的测绘数据及有关历史资料才有可能弄清楚。
二、为何没有船舵、船帮、舱壁和桅杆。据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介绍,挖掘的沉船可以说只有船底,至于没有船舵、船帮、舱壁和桅杆,可能是因为运河的河道本来就不很深,来往的漕船又比较多,怕影响通航,就拆掉了。桅座可能在船体残缺的部分,故没有发现。船底庞大,不容易弄上岸,就任凭其沉下去了。至于为何船上还有器物,估计是器物比较普通又多数残缺,已经没有打捞的必要。
三、青花瓷豆器的大小。船舱出土的四件器物中,两个瓶一样,一全一残,残的不难修复。碗有底有沿儿,可以根据弧度复原。
“唯一难以复原的是豆,因为不能确定其弧度和高度。”陈清义说,估计此器物是用来喝酒、喝水的,或者用作盛油点灯。
(记者 路子强 通讯员 张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