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构筑中美友好的民间基石

发布:2013-9-30 21:55:39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牧琳爱老人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在聊城市生活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真实感人的中美民间交往典型实例,而且更加显示了中美友好交往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于牧琳爱老人来中国定居的情况,我早就有所了解并加以关注。定居中国后的十几年间,她无私助人的感人事迹也屡屡见诸报端荧屏。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不计名利地,甚至不计得失地,远离繁华的都市,放弃闲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农村,尽自己的一切奉献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生命终点还向医疗机构捐献了遗体,她的大爱精神让人不得不钦佩和敬仰。如今,重看这些影像、重读这些文字,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记忆,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开展中美民间交往的动力。

  牧琳爱老人的一生见证了中美关系百年来的跌宕起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同抗击法西斯,到此后30年的冰冷与沉寂;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破冰建交,此后30余年中,两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互动频繁。在美国生活的70年间,牧琳爱始终关注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她心心念念的愿望只有一个:在合适的时机回去,回到她的中国故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从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来看,民间交往在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说起中美民间交往,最著名的就是“乒乓外交”了,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有力地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在当前新形势下,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紧密交融,两国之间的相互需求日益扩大,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不断加深,两国致力于经贸、科学、教育、慈善等诸领域交流的全国性民间组织数量快速增长。由此看来,构建基层民间友好的基石,是服务我国外交大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牧琳爱老人对中国眷恋了一生,为中国奉献了全部,她的善举,无疑为中美友好添上了朴实无华而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两国民间外交成功而鲜活的例子。

  牧琳爱老人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为中国慈善事业做了大量贡献,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她关心医疗卫生事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敬老爱幼,捐资助学,爱心义诊,如此种种……对别人不吝惜一分一毫,对自己的生活却锱铢必较。一件女儿送的棉袄,她穿了整整15年,而她为第二故乡捐款捐物却超过数十万元人民币。鲜明对比之下,这种精神,这种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永远铭记。聊城市在挖掘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这本书,使牧琳爱老人的感人事迹得到完整记录、保存和完善,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听到关于她的故事,感动于她的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家之间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友好。牧琳爱老人为中美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让美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美国;加深友谊,共发展,共分享”是牧琳爱老人多年的心愿。多年来,牧琳爱老人通过书信等多种方式,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发生的可喜变化,还带领来看望她的外国朋友到全国各地旅游。她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人已经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开创了新的时代、新的生活,这让更多的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提起了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她也乐于让周围的中国人认识美国,认识世界,她讲她在美国的经历和见闻,教人们学习英语,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仪器,她不仅带给周围的人更多温暖和欢乐,也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牧琳爱老人的事迹,我们不能止于感动。牧琳爱老人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藏。这让我想到林徽因的一句话:“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牧琳爱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在心灵上修篱种菊者,她默默地书写着人间的真善美,用无声的行动坚守着一份爱心,坚守着中美人民世代友好的信念,值得我们在情感上致敬、在行动上追随。我们不只要让她的精神得以薪火相传,更要追随她的脚步,检视自己,升华自己,做一个充满爱心、执着梦想的人,从一点一滴做起,汇聚成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河流,构筑起两国关系稳步发展的基石。我想,牧琳爱老人如果还在世,也许这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作者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