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古城区万米雨水主管道覆盖主次道路直通东昌湖

发布:2013-8-1 11:00:37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古城不积水 01.jpg

古城区主干道边沿设有凹槽有利于雨水及时排放。

   7月12日以来,我市迎来4次强降雨。其中,7月25日至26日,聊城城区、临清、高唐等多地平均降雨量在80毫米以上。受此影响,城区大部分路段出现严重积水,部分路段积水深达1米。

  古城区是一个例外,路面没有出现积水。当然,古城区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地势高,四周是东昌湖,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城区如今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是路面没有积水的主因。

  据了解,古城区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其中雨水管道长达11000多米,与10个排出口相通。一旦降雨,雨水可快速地排入东昌湖。而这些正是城市防汛值得借鉴的地方。

  古城记忆:下一场大雨,街道泥泞半个月

  近年来,古城区陆续实施保护与改造工程,基础设施均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那么,在改造之前很久的岁月里,古城区遇到强降雨,会不会积水呢?让我们来听听古城区老居民米老太太的故事。

  米老太太今年65岁,在古城区住了40余年。原来,她家就在东南片区,南顺城街。这条大街往东,距离东昌湖水域很近。按说,积水排放有先天的优势。但她对与积水“斗争”的经历,至今印象深刻。

  在她的记忆中,10多年前的一场强降雨,导致南顺城街积水超过40厘米。当时的路也不好走,排水更是不畅。一场降雨后,路上积水、泥泞,常常要持续半月甚至更长。有一次,她和街坊邻居一起动手,搭建了一个临时小桥,才得以勉强出行。

  以前,家家户户都有旱厕,雨污分流还是没影儿的事。米老太太说,每次降雨后,空气中都有难闻的味道。

  相比小街道,当时的主干道积水较少。

  客观优势:古城地形如龟背,中心高四周低

  整个古城区地形,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龟背。中心位置,即光岳楼坐落位置最高,往四周延伸,地势依次递减。而古城区外围就是东昌湖。这样的先天地形,从根本上保障了古城区排水的顺畅,不会造成城中心积水。

  据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古城区的海拔高度,即地势,在整个城区也是最高的。光岳楼位置海拔最高,有34米多。古城区边沿海拔高度也有20多米。

  管网建设:万米排水管道覆盖主次道路

  7月强降雨,古城区经受住了考验,主要干道没有出现积水。说起其中的原因,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说,除了地势等客观原因外,雨污分流和前期管网建设到位是主要原因。

  古城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实现了雨污分流。目前,古城区楼东大街、楼南大街、楼西大街、楼北大街四大街以及四口大街等主次干道,排污管道均是双侧铺设,即道路两边铺设两条管道。

  这些主次干道两旁的排污管道总长度近20000米,与古城区角角落落相连。据了解,古城区污水分为两个独立的汇集区域,分别汇集后排入东关桥处的污水泵站。污水在这里加压后,输往污水处理厂。

  同样在主次干道,古城区雨水排放管道同样是全覆盖,仅四大街管网长度就达4000米,四口大街等次干道管网长度达7000多米。这万余米的雨水排放管道,最粗管道直径为80厘米,最细管道直径也达50厘米。管道与古城区四周的10个排放口相通。一旦出现降雨,积水可迅速通过管网,经排放口排入东昌湖。

  雨污分流,雨、污各走各道,不仅节约了大量水源,还增加了古城区的承载能力,提高了防汛水平。

(记者 孙克峰 林志彬 通讯员 张剑)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