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距下一位季羡林出现还要多久?

发布:2013-7-11 22:16:19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四年前的今天,国学大师季羡林溘然长逝。人们在为痛失大师而感到悲伤的同时,也在共同思考着一个问题,何时才能出现另一位像季羡林一样的大师呢?四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国学难以为继

  尽管季老曾经撰文表示,自己要坚决辞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桂冠,但人们还是认为季羡林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因此,在季老去世之后,人们开始担心,“国人有没有准备好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就在季老的追悼会上,不止一位学者提出,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写得挽联“平仄不分”,中国人的国学水平看起来似乎是“越来越差”。

  尽管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仅有足够的重视,并不代表着人们可以理解、掌握国学的真正内涵。在过去,人们习惯于由大师们为我们做出判断,我们只要跟随着大师,认真地学习就可以了。但大师的凋零,迫使我们不得不开始进行独立判断。

  而我们的独立判断,又会不会把国学引入歧途?不少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的“读经热”确实很有意义,但在某些地方,却似乎演变成了学生们新的负担,也成为一些“文化商人”赚钱的工具。至于对经典的误读、曲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产生了相当大的副作用。也正是如此,人们迫切期待出现新的国学大师。

  大师日渐凋零

  季老曾经引用冯友兰的一句话,“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指的是米寿,也就是八十八岁生日,“茶”指的是“茶寿”,也就是一百零八岁生日。但季羡林却并没有像人们祝愿的那样健康地活到“茶寿”。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口述历史也没有最终完成。天不假年,成为季老最大的遗憾。

  目前许多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他们也被视作是当代硕果仅存的大师,但同样面临着年事渐高的问题。比如饶宗颐,比如汤一介,这些近百岁的老人,他们能够继续教导我们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虽然我们不必悲观,但如果真的没有了大师,我们所处的时代终究会变成一个平淡乏味的时代。

  那么,国学大师有没有可能从年青一代产生?有没有可能由我们培育出来?这是国学界、学术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似乎不可能由我们来做出解答,大师的出现需要时间来验证,而不会是用各种所谓的学术会议评出来的。

  铭记季老期望

  季老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季老在内心应该有一个想说但不敢说的想法,就是在家乡能够再出现一个季羡林,甚至出现更多的季羡林,出现能够超越季羡林的人。心怀乡梓的季老,的确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聊城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人杰地灵的城市,在我们这里涌现出过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如今,聊城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学子,应当带着自豪与骄傲,秉承季老等先哲的精神,继续奋发有为。尽管人们为没有大师的时代感到遗憾,但年青一代更应在当今这个时代,突破门第的限制,博采众长。或许,没有大师的时代,反而会是一个孕育着超越前辈、人才辈出的时代。

  大师,应当是一个时代塑造出来的社会担当者,能够承担起厚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为未来的大师提供更好的土壤和环境,真正地实现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样才是我们纪念国学大师的题中之义。

(祝伟康)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