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聊城八角鼓:百年说唱艺术如何传承

发布:2013-6-19 15:51:56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每晚八点左右,八角鼓三弦琴师侯玉月的家里便热闹起来。在清越的角鼓、明快的截板、低沉的三弦的烘托下,“八角鼓”婉转幽长的唱腔总是让侯玉月如痴如醉。但沉醉之余他总是隐隐有一丝忧虑: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八角鼓在聊城广袤的大地上传唱了上百年,如今,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却面临严峻的考验。

    作为音乐奇葩,曾盛极一时

    古运河是丰富历史文化的载体,而聊城八角鼓则是运河文化的一个缩影。

    八角鼓起源于满族旗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开始流传北京。清代中叶,北京的八角鼓曲种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在聊城、临清、济宁等地流传。后经聊城艺人的丰富和发展,在吸收了岭调、靠山调、马头调等民间小曲,以及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后,形成了具有聊城特色的全国独一无二的说唱艺术,进而成为山东八角鼓流传最盛的支派。

    这门流传百年的说唱艺术,曾盛极一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五十年代,八角鼓艺人逯本荣、石兆义、亢怀明等应邀进京演出,后在中央、省、地大赛及会演中多次获奖,曾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化部、省曲协、省文化局的表彰。后来,在省、地、县多次演出并获过奖。在50年代和60年代,逢年过节演出火爆,远近乡亲红帖请柬,邀八角鼓剧团去演唱,观众可谓人山人海;沿公路村庄演出,过路行人、车辆都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百年古老艺术  面临濒危窘境

    聊城八角鼓在当时文化娱乐生活较为匮乏的乡村能存在,并且能成就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使这种古老艺术的传承就显得尤为艰难。八角鼓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很难学,加上受制于范围、人员、经济等条件的约束,如今传承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阶段。

    聊城地区流传的八角鼓曲牌很多,约有百余种,而现存的仅有30余种了。八角鼓的传人相继去世,目前能演唱八角鼓的在世艺人仅有逯焕斌、李以章二人,且二人均年过古稀。作为主要传承地的开发区北城办事处冯庄村,现在村里参与学、唱八角鼓的仅有20多人,且以家庭妇女居多,大都已四五十岁年纪了。八角鼓的听众和观众也局限于中老年人。此外,还面临缺乏场所、资金问题,进一步挖掘整理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引入市场机制 使之成文化品牌

    八角鼓作为聊城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对它的挖掘保护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可喜的是,这项民间文化艺术的衰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于八角鼓的服装、乐器、道具和各种演出活动,北城办事处都给予支持。如今每天晚上,冯庄村八角鼓小剧团都会聚集在琴师侯玉月家练习。65岁的侯玉月悉心指导。82岁的老艺人李以章耐心传授。73岁的谷云龙则白天忙排练晚上搞创作,已挖掘整理出《井台会》、《审椅子》、《夺印》、《老少乐》、《要嫁妆》、《王大娘探病》等20多个传统剧目,为了更好地留存,还编辑成册,刻印成光盘。近两年,谷云龙还把一些老调更新,填上新词,为八角鼓注入新的艺术元素,以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北城文化站长庄海丽则负责组织各种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角鼓、喜欢八角鼓。

    为了把八角鼓发扬光大,开发区专门制订了计划,使八角鼓保护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每年筹集一定的保护发展经费,对八角鼓的挖掘整理传承活动等全力支持。成立专门的由办事处文化站和专家学者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培养三弦八角鼓等接班人,继续扩大曲艺团接班人数量。2012年,还专门请来北京的专家来指导。除了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创作新的曲目吸引观众外,开发区还有意把八角鼓引入市场机制,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之成为聊城文化的知名品牌。   

(记者 宋春芳 通讯员 程崴威)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