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深度●解读】莱芜:“小市”的大作为

发布:2013-6-3 14:04:12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IMG_1521.gif

    这是一个只有2246平方公里和130万人口的城市;

    这是一个只辖两个区和五个省级园区,而没有任何一个县的城市;

    这是一个在1984年由县改市,1992年才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的城市;

    莱芜市,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市”。但是,莱芜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克服了“小市”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大干苦干,全力以赴在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发展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了“小市大作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城市,探寻其快速发展的根源所在,以期对聊城的发展有所裨益。

    思路大,破除思想“牢笼”

    6月2日的莱芜,天高云淡。总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北部新城的规划建设,彰显着莱芜市“小市大城区”的大手笔和大思路,也拉开了“四城四区”的城市建设新框架。

    这是莱芜市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的一个缩影。在正确把握市情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莱芜市着力强化三种意识,破除了“三大思想牢笼”:

    --强化发展意识,冲破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牢笼;

    --强化机遇意识,冲破怨天尤人、只讲客观不求主观、只看不动只说不干、错失良机、贻误发展的思想牢笼;

    --着力强化危机意识,冲破人均至上、“小市难有大作为”的思想牢笼。

    思路一变天地宽。随着思想的“牢笼”逐一被打破,莱芜市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今年一季度,莱芜市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GDP增长12.5%、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居全省第2位,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8%、居全省第4位,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7.9%,居全省第1位。

    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是干事创业的“总阀门”。莱芜市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市党政企业考察团赴苏浙考察学习等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站在莱芜看莱芜,看到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坚定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跳出莱芜看莱芜,看到差距和不足,增强加快赶超跨越的紧迫感、危机感;立足当前看长远,看到莱芜发展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力,增强建设“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的责任感、使命感。

    标准高,跳好转调“舞步”

    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是莱芜市“无中生有”的一个大项目。在不具备任何优势因素的情况下,莱芜市凭规划建设了一个总面积2平方公里的创新型高科技园区,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教学、综合配套等功能于一体。

    莱芜市小,而且又面临着“一钢独大”的局面。莱芜市高标准建设了一个个新的产业园区,将其作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的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启动建设了“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大力发展不锈钢生产及精深加工;与莱钢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共同建设“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加快发展市高新区,培植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有序推进雪野旅游区开发建设,实施了一批旅游功能和环境提升项目,为莱芜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只有大,才能强;有了增量,才能有调整结构的空间。莱芜市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力争3-5年时间,新增600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30家。制定出台推动工业赶超跨越发展的意见,设立"613"工程专项资金和“工业企业发展奖”,并在信贷、用地、用功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实行市领导联系推进重点企业制度,选择了30家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由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实行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从市、区、镇抽调633名机关干部,向全市311家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项目,每家派驻一个督导联络组,离岗常驻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一个个大块头,不仅是莱芜实现经济总量膨胀的“酵母”,更是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棋子”。“这些大项目中,钢铁深加工项目就占到了60%。”市发改委的同志告诉记者,随着大项目一个个落地,莱芜的经济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莱芜没有县,就把每个乡镇当作“县”来发展。立足莱芜不带县的实际,把镇域突破作为科学跨越的战略支点,制定了镇域经济跨越发展意见和考核奖惩办法,将全市镇分为“率先崛起”、“加速发展”、“重点突破”三个方阵,引导各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竞相发展,力争通过3-5年努力,有5个以上镇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2012年,莱芜各镇新建续建过10亿元的大项目57个、过亿元项目285个,完成招商引资157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1.9%,镇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8%,三分之一以上的镇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

    速度快,打造强力“引擎”

    2012年4月,莱芜市启动经济开发区建设以来,6个月完成了全长11公里的园区道路建设;8个月完成了7公里嘶马河治理主体工程,水、电、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全部完成,实现了“九通一平”。

    这样的“快速度”,在莱芜市比比皆是,甚至对此还嫌太慢。在这些快速度的支撑下,莱芜项目建设势如破竹:去年,莱芜全市开工建设过亿元大项目394个,其中过10亿元的71个;计划总投资198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24亿元,有155个项目当年竣工投产,实现销售收入43.6亿元、利税4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9.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

    大项目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莱芜市扎实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干部包项目责任制,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观摩,全力抓过程、抓细节、抓节点,促进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今年又在全市开展了“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一季度新开工过亿大项目106个、计划总投资759亿元,其中过10亿元的29个。目前在建过亿元大项目345个,计划总投资2117亿元。

    招商引资,是跨越发展的关键性举措。莱芜市从市、区、镇抽调1010名专业招商人员,组成360个专业招商小组,采取“大批量、小团队”的组织形式,常年在外地开展招商活动。2012年,莱芜市共引进五矿重机制造基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维达纸业等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49个、过亿元项目246个,计划外来总投资142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2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居全省第5位。

    精神足,筑牢跨越“基石”

    “这些同志没有过一个节假日,天天坚持在基层和工作一线。”6月2日,在莱芜钢城区考察学习时,莱芜市政府秘书长介绍说。干部的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跨越发展的质量。

    莱芜市实行“一线工作法”:引导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大力发扬"5+2"、“白加黑”、“晴加雨”的精神,全市四分之一以上的县处级干部、三分之一的机关干部和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干部靠在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服务企业的一线。

    莱芜市还扎实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从市、区、镇抽调1007名机关干部,派驻到全市重点企业担任督导联络员、到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2012年,共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7000多件,协调银行贷款近6亿元,争取各种无偿资金9000余万元,为所驻村群众办实事8000多件,争取无偿资金和扶持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新上致富项目6000多个。

    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理念和要求,莱芜市成立了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十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政协主席、人大第一副主任任组长,市几大班子领导同志参加,合心、合力、合拍地推进重点工作。在全市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权力运行机制“两项改革”,实施“提速增效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和“干部清正工程”,着力锻造一流、优良、过硬的干部作风,进一步在全市树立了“讲大局、树形象,讲奉献、重实干”的良好风气。健全完善领导包项目、联系推进重点企业、跟踪督查、观摩评议、绩效问责等机制,理顺区、镇管理体制,强化区、镇及市直部门考核机制,促进各级各部门干事创业、加快发展。

    莱芜市还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决重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干部。2012年,一批实绩突出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得到提拔重用,树立了“看发展、凭实绩、重基层”的鲜明导向,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跨越赶超特别报道组记者  赵宏磊)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