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尘封的历史】1942 聊城发生了什么?

发布:2012-12-10 21:09:44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电影《一九四二》,勾起了全中国对河南的荒年记忆,人们开始重新拾起那段尘封的历史。
    1942年至1943年,中原地区发生了罕见的灾荒,据记载,河南全省有300余万灾民饥馁而死。在1942年,与河南相去不远的聊城,发生着哪些事呢?

    灾荒连连

    1942年的聊城确实是多难之秋,在被日军攻陷后,日伪政权基本上控制了聊城大部分地区。就在人民饱受侵略者蹂躏的同时,罕见的天灾却一场接着一场地来临,给苦难的聊城人民带来了更大的打击。
    在冠县,根据戴万德《冠县气象灾害史略》记载,“1942—1943年在天灾匪祸的双重摧残下,造成了目不忍睹的特大灾荒。1942年秋,大旱,麦子未种。1943年旱情更重,春苗未出,赤地百里,寸草不见,人民四处逃难,舍儿卖女,死伤无数。”“1943年4月19日,西北风10级,连刮10天,麦子减产3—4成,安庄、高庄等村小麦绝产。”灾情在茌平同样严重,资料显示,1942年,“秋,茌平、博平县久旱不雨,小麦没播”,于此同时,日军还实行了残酷的经济封锁。1943年,“春,大旱,茌平、博平县饿死穷苦农民2万多人,另有许多农民逃往东北谋生。”
    在临清是什么样的情况呢?1937年,临清已经有过一场灾情,那一年卫运河在刘口决堤,临清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受灾,随着水灾一同到来的还有瘟疫,据记载,“天花、麻疹、瘟疫流行严重,仅仓上村死亡700余人,张广山一家18人死亡9人。”
    刚刚熬过这次灾情的临清,还面临着日军的疯狂进攻,1938年,日军在临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尖冢惨案”,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367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其中6户人家被杀绝,重伤7人。1943年,“春旱、秋涝,灾荒十分严重,卖儿弃女,外出逃荒者不计其数,死于荒郊野外者惨不忍睹。”85岁的老人王德臣回忆,“1942年,那年大冻,种上的高粱都冻死了,地里旱,麦子也没种上。到了第二年(1943年)开始挨饿,那时候没粮食吃啊,吃的都是棒子芯、棉花种、地瓜叶、地瓜秧子。”
    在当时的馆陶,情况一样严重,从1942年秋天开始的旱灾一直持续到1943年,仅这一段时间,馆陶县饿死的灾民有两万多人。但旱灾过后,随着便是涝灾,1943年8月连续下了七天七夜的暴雨,卫运河暴涨,日军趁机决口放水,据日本战犯难波博口供称,当时卫运河西岸受害面积达到960平方公里,受害居民约70万人,死亡居民有3万余人。
    关于蝗虫,据河南资料记录,在距离聊城不远的滑县捕捉蝗虫761103斤,在聊城,蝗灾一样严重,多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还记得当年漫天蚂蚱的场景,正如歌谣中唱的那样,“人人打蚂蚱”。

    战祸更甚

    天灾虽可怖,但日本侵略者在1943年趁乱发动的细菌战更是惨绝人寰。
    由于在1943年8月份的暴雨过后,卫运河出现了水面暴涨的情况,日本侵略者趁机在多处地区掘开河堤,制造人为涝灾。大旱后又有大涝,许多地区的居民患上了霍乱,这场霍乱范围之广、病情之重,都非常罕见,虽然在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天灾带来的病情,但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这场霍乱爆发的原因却是日本侵略者实施的细菌战。
    1943年是日本昭和十八年,在这年秋天,日军开始一场代号为“十八秋鲁西作战”的细菌战。当时在范县、朝城县、阳谷县,日军投放了一些罐头炸弹,这里面就是霍乱细菌。这种投放并没有达到日军的目的,终于,在决堤放水的时候,日军将细菌投入河水中,随河水流到各处。可以说洪水到处,都是灾区,霍乱的传播速度陡然增大,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日军同时派出飞机继续投放罐头炸弹。据幸存者回忆,当时日军飞机就在低空盘旋,飞机飞过不久,病情就立刻变得严重起来,很多人很快就会产生上吐下泻的症状。由于治疗不及时,很多村民很快就死于霍乱,以至于当时的临清出现了很多“无人区”。

    谁来救灾

   
由于种种天灾人祸,“广大农民群众,或饥饿而死,或典妻卖子,外出逃荒。出现了以堂邑为中心,西南至马桥、桑阿镇,东北至梁水镇、土闸,长达80多华里,宽三四十华里,涉及4个县十几个区、1000多个村庄的无人区。”如此严重的灾情,要靠谁来救济呢?
    日本攻陷聊城后,即刻成立了日伪政权,基本上控制了聊城大部分地区。不过,残忍的日本侵略者是无论如何不肯救济灾民的。
    与此同时,聊城还存在着国民政府,当时聊城称为鲁西行署。1942年4月,接任鲁西行署主任不久的孙良诚向日伪投降,民国政府也无意于救灾。
    当时承担起救灾责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以馆陶县为例,1942年冬,中共馆陶县委感觉到灾情的严重性,发动群众开展了“借粮运动”,针对随后出现的蝗灾,又带领群众开展了灭蝗运动,尽量降低灾情带来的损失。最重要的还是开展自救运动,通过开展抗灾生产,努力增加生产收入,帮助群众战胜自然伤害。(记者 祝伟康 本报通讯员 尹亚丽)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