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杜立芝:“青纱帐”里走来的十八大代表

发布:2012-11-23 16:01:48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带去期盼与重托,收获希望与激情。近日,我市两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远方,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杜立芝,在圆满完成会议各项议程后返回聊城,受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为让广大读者近距离感受十八大,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本报组织记者对杜立芝代表进行了专访,将她对十八大的切身感受、会场内外的精彩瞬间一一展现,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11月18日上午10点,从北京回来不久的杜立芝匆匆来到尹集镇唐洼村菜农王建强的大棚里,为一棚发蔫的西红柿“把脉”。原来,就在几天前,王建强打电话向正在北京出席十八大的杜立芝求助。大会闭幕后,她就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

    杜立芝拔下一刻发蔫的西红柿秧苗,仔细地观察根叶,不时询问大棚通风、盖帘、温度控制等情况,很快就找出了“病因”:秧苗叶子发黄是因为放风不及时导致气体中毒,及时放风降温就能慢慢返青。得知自己的西红柿有救了,王建强久悬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杜立芝,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她27年如一日,扎根田间,情系三农,当好农民的贴心“保姆”。不久前,她作为我市基层农业战线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面对这份宝贵的荣誉,杜立芝动情地说:“十八大的‘红地毯’,是对我的最大肯定。田野上的‘青纱帐’,才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舞台。”

    十八大上的六个“最”

    11月8日上午7:45,北京,天气晴好。从国际饭店走出的杜立芝坐上了前往人民大会堂的专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杜立芝至今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看着路边行人纷纷注目,想到即将到来的历史时刻,我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白天听报告、参加讨论、投票选举,晚上写学习笔记,出席十八大的七天时间,杜立芝从来没有放松过。几天下来,光是心得体会就写了一个笔记本,有3万多字。“胡锦涛同志作报告用了1小时40分钟,期间响起了38次掌声……”对大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难忘瞬间,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杜立芝用六个“最”概括自己的北京之行:

    --最受感动的,是大家的关心和关怀。赴京参加十八大前,市、县各级领导都对自己提出了殷切希望,还有一些农民群众赶到县城为自己送行。

    --最自豪的,是走向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能站到十八大的“红地毯”上,是莫大的荣誉和自豪。

    --最受鼓舞的,是能在现场聆听报告。当走进人民大会堂,看到金色的党徽和鲜艳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沉浸在现场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内心感到无比振奋和自豪。

    --最难忘的,是能和中央领导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十八大报告。特别是李克强同志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重点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让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们难以忘怀。

    --印象最深的,是报告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阐述。短短452个字,对当前农业存在的问题作了科学回答,勾画出了未来农业的美好蓝图。

    --最亲切的,是中央领导人的平易近人。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李克强同志和每一位代表亲切握手。离开会场时,又和大家拱手告别。

    “把群众声音带到大会上”

    在参加十八大山东代表团讨论时,杜立芝提了两条建议:一个是解决菜贱伤农问题,另一个是粮食安全问题。在她看来,这两个问题看似有点“陈旧”,但却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民关心的事就是她的头等大事。

    事情还得从十八大之前说起。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后,“到大会上谈什么”就成了杜立芝最上心的事。平时就在田间地头“上班”的她,可以说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但她还是专门抽出几周的时间进村入户做调研。许多菜农反映,今年蔬菜价格过低,让种菜农民损失惨重,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杜立芝把大伙的声音记在笔记上,并深入到收购商、菜贩中,对蔬菜产销的各个环节做深入调查。在参加山东团讨论时,她提出,要解决菜贱伤农问题,必须由政府向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指导农民“按需生产”,尽可能实现供需平衡。同时应建立一定的农产品生产风险基金,在蔬菜价格过低时给予农民适当补贴,保护好他们的种菜积极性。

    对粮食安全问题,杜立芝更是深有感触。“现在国家搞的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小麦亩产能达到1400斤,玉米能达到1700多斤。但许多群众种地都是草草种、草草收,缺少科学管理知识,亩产也就在八九百斤,这里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她在讨论发言中提出,在基本农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前提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而要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除了依靠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外,还要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通过把粮食生产纳入对基层干部的业绩考核,鼓励他们重视、支持、参与到农技推广中。

    在积极提建议的同时,杜立芝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推介聊城。“聊城用占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生产了全国百分之一的粮食。聊城的蔬菜总产全省第一,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也是全省第一。聊城东阿的阿胶、莘县的香瓜和蘑菇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冠县鸭梨、茌平圆领大枣、临清丁马甲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于每位代表的发言严格限定在三五分钟,她就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聊城。

    “现场许多记者对我的发言作了记录,希望通过他们,能让更多人了解聊城、关注聊城。”杜立芝自豪地告诉记者。

    热度不减的“杜立芝热线”

    “杜局长,我一棚的西红柿叶子全蔫了。这可咋办?”

    11月10日8:40,离山东代表团讨论十八大报告还有20分钟,杜立芝接到了尹集镇唐洼村王建强的电话。原来,王建强种的一亩多大棚西红柿正处授粉期,这几天不知什么原因,许多秧苗根茎部慢慢发黑,叶子也发黄发蔫,这让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王建强慌了神。虽然知道杜立芝正在北京参加十八大,他考虑再三,还是拨通了杜立芝的电话。

    “你先别着急。根据你说的情况,我判断十有八九是得了疫霉根腐病。你先买点普力克药喷洒一下,浇上一遍水,再透透气,把棚内温度降下来。一开完会,回去我就去你的大棚看看。”杜立芝为他开了“临时药方”。于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一幕。

    参加十八大期间,杜立芝的电话始终热度不减。七天下来,光是农民群众的咨询求助电话就有30多个,有的反映自家地里出现了麦叶枯死现象,有的咨询怎样防治麦田杂草,有的为大棚里发蔫的蔬菜求“病方”……会场内不能带手机,杜立芝就利用休息时间为群众耐心解答;不能通过电话解决的,就约好时间,等大会结束后到群众大棚里现场“把脉”。

    既要做学习笔记,又要为群众做“远程指导”,杜立芝几乎每晚都要到凌晨才能休息,但她却说自己一点也不累:“出了问题,老百姓第一个想到的是杜立芝,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杜立芝常常这样告诫年轻同事。 每次下乡搞培训,她从来都是站着为群众讲课。有人为她搬来凳子,她总是说:“农民的工作最辛苦。今天就让你们坐着我站着,让我体会体会你们的辛苦。”工作26年来,杜立芝跑遍了全县590多个行政村,行程两万多公里,培训农民达5万余人次,记了50本技术日记,300多万字,每年下乡400余次,接听技术咨询电话7000余个,对全县50多万亩耕地,1万多个大棚,8万亩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喷药、施肥了如指掌,能顺口叫上几千人的名字,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正是因为26年的无私付出,群众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11月4日,出发赴京的前一天,顾河镇张浩村的马山龙冒着寒风赶到县农业局,代表全村乡亲为杜立芝送行。

    会场外的别样温情

    会场外,杜立芝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中有基层的女村支部书记,有公交公司的售票员,也有儿童福利院的护理员,杜立芝认为,每位代表身上都有熠熠生辉的闪光点,都值得自己学习。

    11月4日下午,十八大刚刚闭幕,在北大第一医院附近的宾馆里,杜立芝又多了一份新牵挂--6岁的鱼鳞病女孩方晓玉。原来,和杜立芝同一代表团的杨守伟代表是潍坊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护理员,几天来,杜立芝从她那里听到了许多孤残儿童的不幸遭遇。内心被深深刺痛的杜立芝,决定去看看那些孩子,为他们做点什么。得知福利院的孩子晓玉正在北大第一医院就诊,大会刚刚闭幕,两人就买了玩具和水果匆匆赶了过来。

    当见到晓玉的那一刻,杜立芝的眼圈变红了。患有遗传性鱼鳞病的晓玉,全身长满了灰色的皮屑,严重的部位,皮肤有些皴裂。杜立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孩子,你喜欢吃什么呀?”

    “我喜欢吃葡萄。”

    “那阿姨剥葡萄给你吃好不好?”

    “好。”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杜立芝很快就和晓玉有说有笑了。“去之前没想到孩子的病情这么严重。晓玉很懂事,也很有礼貌,越是这样我越心疼。”如今回想起和孩子在一起的情景,杜立芝仍然十分激动。她告诉记者,自己很想帮帮孩子,如果晓玉在今后的生活和治疗中有什么困难,她一定会竭尽全力提供帮助。

    十分喜欢孩子的杜立芝,却常常因为对自己的女儿亏欠太多而自责。由于三天两头往农村跑,她很少有时间照顾女儿。“女儿上幼儿园时,总是被接得最晚;上小学后我就再没接送过她;生病了都是同学陪着去医院。女儿的一个同学还以为我是个后妈呢。”杜立芝说,女儿有时也会埋怨她这个粗心的妈妈,但现在孩子长大了,也能理解体谅自己了。

    把十八大精神带到“田间地头”

    从北京回来之后,杜立芝除了继续做农业科技推广外,又多了一项新任务:把十八大的精神带到“田间地头”

    “对农业这一块,国家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咱农民搞滴管、喷灌、买大棚卷帘机都会有补贴。有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大伙就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更多致富门路。”在尹集镇唐洼村蔺爱珍的蔬菜大棚里,杜立芝一边为她的西红柿“看病”,一边宣传着从十八大上带来的好消息。听到这,蔺爱珍脸上乐开了花:“有了大棚卷帘机,省时又省力,管理大棚就更容易了。”

    “我的荣誉是群众给的,没有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不可能走上十八大这么大的舞台。现在,我有义务把大会上传出的好政策、好消息带到大伙中间,让基层群众更有盼头、更有信心、更有干劲。”杜立芝告诉记者。

    “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条总结得太好了。”“今后国家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一点太重要了,只要手里有地,农民就能安心地搞生产、搞多种经营。”“十八大对农业发展的部署环环相扣,只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发展规模化经营,才会出现更多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在杜立芝的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进村后要给群众讲的内容,这里面,既有报告中的原文,也有许多自己的思考。杜立芝认为,宣传十八大精神不能生硬刻板,要用群众喜欢的形式和语言,让他们愿意听、能听懂。

    当然,杜立芝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农技推广。“发展农业科技要依靠三个层次的人才:高端的科研人才、中间的推广人才和基层的实用人才。现在,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比较大,但农技推广人才、和农业实用人才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希望今后政府能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多到田间地头搞培训,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这样才能真正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朴实的话语中,浮现出一张令人憧憬美丽蓝图。

    这就是杜立芝,从“青纱帐”里走来的十大大代表。( 朱玉东 曹天伟 朱桂林 赵永斌)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