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16位国内外生态文明领域顶尖专家剖析聊城现象

发布:2012-10-15 12:36:00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本网讯 10月10日,中国(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在市会议接待中心隆重开幕。16位在生态文明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让生态文明“聊城现象”成为这次论坛的焦点。与会人员围绕“绿色低碳循环高速发展的工业与生态文明”这一主题,深度破解用生态化改造传统工业化,步入生态文明的聊城经验。
    论坛发言中,许多专家认为,“聊城现象”为各级决策者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吴高盛表示,正是有了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聊城才舍得在生态环保上投入,而且是大投入。每年拒绝不符合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投资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几年来舍弃了300多个项目和巨额财政投入,要求新上工业项目10%到15%的投入用于环保……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聊城市发展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对全国其他城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规划室主任吴高盛说。
    “我们看到,今年全球气候变得越来越古怪,绿色发展与文明转型成为全球热议的主题词。如果我们不能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那么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会摆在我们的面前:人类是否有能力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山东聊城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因而使我们备受激励和鼓舞。”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董恒宇在演讲中说。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南开大学教授朱坦认为,“聊城现象”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我国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朱坦还为建设生态聊城提出两点建议——
    首先,环评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防线,聊城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生态文明市建设之路。要在聊城生态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突出环评特别是战略环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要根据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的关键条件,为相关区域和行业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并将这些条件、约束性指标在项目环评中落实。
    其次,应依托聊城生态环境优势和区位地理优势,发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重大项目,做强生态旅游业,将聊城打造成为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城市。
    论坛期间,许多专家纷纷就聊城未来的“绿色之路”提出真知灼见。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认为,今后聊城应尽快实现“四大转移”,即由传统式的发展战略向低碳型、循环型的绿色发展战略转移和提升;由传统式的发展理念向智慧型的绿色发展理念转移和提升;由传统式的发展思路向脱钩型的绿色发展思路转移和提升;由传统式的发展技术向数字型的绿色发展技术转移和提升。

    创建以东昌府区为中心的大聊城市

     顾文选介绍,“生态城市”是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概念。目前,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探索实践。如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和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及节能”而获“巴西生态之都”称号,美国伯克利以“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成功”获“全球生态城”称号,新加坡以“花园城市”闻名于世。
    顾文选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农业循环经济不断进步,城镇化的总趋势将是日益生态化、人居环境宜居化。全国600多个城市,目前已有260多个提出要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几乎所有城市都提出要建设宜居城市环境。

    ◎建议

    以东昌府区为中心创建大聊城市

    顾文选说,生态城市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和谐统一的状态。具体说来,则是“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可使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首先要避免中心城市连绵无限扩展,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多中心布局模式。
    顾文选在演讲时提到,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16个村委会,幅员8700多平方公里。从聊城东昌府到各县市均在60公里左右。
    这样,可以考虑从整体上构建以东昌府区为中心,以另外7个县(市)为组团、多中心、区域性城市,大聊城市,也就是城市群。
    而为保持城市的活力,顾文选建议,多组团城市之间须以快捷多元现代化交通系统连接。

    ◎提醒

    东昌湖周边要严格控制建筑物开发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顾文选说,包括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
    顾文选解释说,生态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则包括生态水系统、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系统、生态化交通系统以及绿地系统。
    生态水系统要求——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聊城近年建起的人工湿地,对生产生活污水最终处理净化已显现效果)。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等。
    而在清洁可再生能源系统方面,顾文选说,聊城有非常有利的条件。
    所谓生态化交通系统,首先是交通方式和道路系统完善、多元、快捷。根据城市规模、服务半径及资源条件,选择航空、火车、机动车、水运、人力车等多元交通方式并使其保持合理比例;相应选址机场、车站、码头,相应的铁路、公路、分级的城市道路、非机动车路、步行通道等完善的交通系统。第二,注重搞好各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无障碍换乘,做好交通枢纽的设计与建设。一般说来,凡枢纽至少要有三种以上交通方式相耦合,并能实现无障碍换乘。
    绿地系统则要求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顾文选说,这方面聊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需要提醒的是,东昌湖周边要严格控制建筑物开发,千方百计扩大连片绿色空间。 

    ◎强调

    “人人参与”是创建生态城市的保障

    “人居环境建设则包括生态建筑系统、生态景观系统、废弃物利用处理系统和生态建筑系统。”顾文选说。
    顾文选继而解释说,生态建筑核心是“低碳,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发展低碳建筑一方面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须建立在新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低碳发展也要重视常规成熟技术的重新组合。顾文选举例说,上海世博会英国零碳馆、汉堡馆等多是采用建筑屋顶装风帽、门窗与墙体凹式组合斜拉开关、乡土建筑材质运用等将传统成熟技术重新组合,实现创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生态景观系统则是根据地形、风向、日照等条件,沿水系、高压走廊、干道系统等建立生态廊道;对城市建筑物群体,结合山水自然条件,设计有特色、天人合一的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城乡生活废弃物成为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生态城市建设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创建生态宜居城市,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城乡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处理,而不是简单填埋或焚烧。
    最后,顾文选强调,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做法是:为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生态环境事业推向市场;创造合作的机会,通过学校、机关和社区等,扩大社会影响;深入宣传生态思想,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通过政策、法令强制执行。

    ■专家观点

“聊城现象”为探索“绿色中国”提供了案例

    董恒宇:生态文明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我国,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我们从媒体看到今年全球气候变得越来越古怪,绿色发展与文明转型成为全球热议的主题词。如果我们不能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那么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会摆在我们的面前:人类是否有能力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董恒宇表示,聊城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绿色发展回归低碳、循环、生态环保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是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是一次伟大的飞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养育了大量增长的人口,并且社会财富成几何级数大幅度增长,工业化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然而,工业化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危机。
    传统工业经济是“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用后即弃的经济”,现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大大超出地球的再生能力。
    只有文化自觉才能有行动的自觉,才能有科学的精神,才能有科学的举措。聊城在经济建设中避开了传统工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道路。积极探索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了绿色发展与文明转型的“聊城现象”,这是难能可贵的,为我们探索“绿色发展的中国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尽快立法将生态指标纳入政府考核

    王涛:发展生态经济目前面临两大难点   

    王涛认为,生态文明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即经济、环境、资源和生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平等公平原则。生态文明建设应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王涛说,发展生态经济,首先应该认清生态经济的本质。“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王涛说,企业要走生态之路,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的同时,坚持以建立绿色企业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最后,王涛分析了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主要难点。他认为主要有两个难点:首先,把地方党委、政府发展的思想统一到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原则和目标上来,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第二,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在发展生态经济时有不适应的地方。如,GDP、固定资产增量、居民与农民收入增量等指标是政府考核的核心指标,但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有生态指标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指标等(如GDP质量、环境承载能力指标、水安全指标、能耗消减指标、居民农民幸福指数等)。王涛建议,尽快立法将生态指标加到政府考核指标中去。

    查清聊城城市生态家底以实施动态保护

    王利民:低碳发展领域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践行 

    理解聊城现象,王利民觉着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生态是硬指标;第二层次,低碳转型是硬道理,“今天一起来研讨聊城现象,发现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地修正、调整,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第三层次,城市管理是硬工夫,生态文明不仅是理论探索更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
    王利民说,人来到地球,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是做两件事:一是消耗资源,一是产生排放。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1998年开始每两年就研究出版一本《地球生命力报告》。根据报告,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8年地球生物多样性已经快速下降了28%,实际上从1966年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已经翻了一番。“现在整个地球都处在一种生态赤字的运营状态中。现在全人类实际上消耗着1.5个地球,如果我们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可能需要5个地球。据预测,到2030年,我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支撑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那么怎么办?”
    王利民介绍说,2008年1月,经过近1年的调研及准备工作,WWF协同合作伙伴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项目。他们选择保定和上海启动该项目,这两个城市代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城市的低碳发展方向:保定是传统的制造加工型工业城市,转向低碳发展的路径是通过依托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同步建设低碳城市;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面临后工业化的实际挑战。
    王利民说,低碳发展领域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践行,包括输入环节,选择更低碳的能源结构和形式;包括中间环节,推动各相关行业的低碳发展,以提高资源能源效率为主;也可以是输出环节,比方说提高城市碳汇,同时也能够增加城市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支撑和创新的环节包括规划、金融、法律,还有低碳发展必备的排放清单。
    而综合分析之后,王利民说,聊城的低碳特点是“循环经济带动城市低碳转型”。紧接着,结合自己的认识,王利民代表WWF对聊城绿色转型提出了建议——
    第一层次,生态是硬指标,他建议应该查清聊城城市生态家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风险,以实施动态保护,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
    第二层次,低碳发展是硬道理。建议聊城深刻理解发展阶段,以工业循环经济推动城市低碳增长,由点到面,扩大成绩。
    第三层次,城市管理是硬功夫,有很深的学问,且有其规律。王利民建议,聊城应将城市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量化各相关行业指标,扩展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许金松 楚诗韬 孙克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