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聊城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聊城新闻

东阿籍作家创作长篇小说《霍乱年代》以鲁西细菌战为背景

发布:2012-10-9 21:51:59  来源:liaocheng.cc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红旗谱》、《地道战》……这一部部响亮的红色经典文学著作曾被几代人熟读牢记,以顽强的生命力向后代讲述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那些关于牺牲、关于抗争的动人故事,并在今日“重走红色革命路线”的大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鲁西这块土地上,并不缺乏革命抗争的题材:范筑先鲁西北浴血抗战、高唐金谷兰组建红团武装发起谷官屯暴动,还有东阿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孙秀珍……在我们周边,枣庄有《铁道游击队》,沂蒙有《苦菜花》,河北那就更不用说了,仅一部《小兵张嘎》就足以载入史册了。但在我们聊城,迄今还没有一部叫得响的红色文学作品。
    国家一级小说家王涛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阿籍作家。在他前期的创作历程中,由于受到马尔克斯、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作品的影响,他的大量长、中、短篇小说都充斥着魔幻、荒诞和诡秘的成分,他笔下的乌龙镇就像作家福克纳小说中的“约克纳帕塔法”,成为他虚幻的文学世界,曾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2007年,王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不承认自己是山东作家、聊城作家甚至是运河边上的作家,我只是一个以乌龙镇为写作对象的作家。而乌龙镇放到外国也可以,它是一个文学上的地理位置,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然而,几年之后,王涛就完成了一次大转变,开始转向并关注起我们当地的文化资源,而且成果斐然,已经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天宝物华》、《曹植大传》、《天河》和这部即将完成的《霍乱年代》均取材于地方文化资源。
    对此,王涛告诉聊城晚报记者,随着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工作的开展,一些发生在聊城一带有价值、有意义的题材开始浮出水面,这是促使他由乌龙镇转而关注本地文化资源的重要原因。同时,鲁西细菌战就发生在聊城这片土地上,根据地人民受到了祸害,作为本土作家,王涛有这个使命也有这个能力去记录、去讲述。另外,聊城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质量差、数量少,也是促使王涛倾力创作这部《霍乱年代》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娜)

    ■新闻链接

    鲁西细菌战被尘封半世纪

    1943年,侵华日军在鲁西地区悍然发动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大规模地传播细菌,侵华日军在临清莲花庵附近的漳卫河等地掘堤放水,导致临清、冠县、东昌府等鲁西地区和河北南部的一些区县成为细菌战的重灾区。在细菌战中,至少造成42.75万人丧生,鲁西地区一度成为令人恐怖的“无人区”。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生化细菌战。
    然而,这段历史却尘封了半个世纪。1993年6月,来自山东省临沂市委党史委的崔维志为了编写《山东抗日战争纪实》和《山东解放战争纪实》,和妻子唐秀娥来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有关孟良崮战役的资料。南京国民政府档案里的一条记录引起了崔维志的注意,“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山东卫河流域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霍乱,国人死亡甚重”。这一句简单的记载让崔维志联想到之前日本在湖南常德和浙江义乌实施的细菌战。这会不会也是一场日本在鲁西实施的细菌战呢?带着疑问,崔维志开始了漫长的调查研究。
    不久,崔维志的大胆猜测在北京中央档案馆得到了证实,一批由抚顺日本战俘管理所转过来的日军战俘交代材料勾勒出一幅惨绝人寰的细菌战图景:1943年,日军在鲁西实施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细菌战,号称“十八秋(即日昭和十八年秋天)鲁西作战”,仅有所统计的24个县,平民死亡人数就达42.75万人。按今天的地域对应,涉及山东、河北、河南、天津、北京5个省市。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的鲁西细菌战真相开始被揭开。直到今年9月17日,首个鲁西细菌战陈列馆才在临清市刘垓子镇开馆。(张娜)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liaocheng.cc All rights reserved.